民办学校会迎来“春天”吗?发布者: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 来源:文汇报 日期:2010-8-30 9:18:00 人气:
苏 军 公办学校办学经费如“雨后春笋”节节攀高,教育设施“三年大变样”;公办义务教育学校教师实行“绩效工资”,薪水“水涨船高”;中小学生源不增反降,“壶”里的水越来越少……一位资深民办中学校长用一连串比喻说明,这是公办学校的“春天”,却是民办学校的“寒冬”。当沪上民办学校走过18个春秋之后,一个不该是问题的问题出现了:今天,民办学校还有存在的必要吗? 据统计,2007年至2009年间,上海民办学校由202所萎缩到134所,沪上一些民办学校教师“人心思走”,个别民办学校的骨干教师流失率近50%。这是否意味着民办学校已经到了该大面积撤退的时候了? 民办与公办学校并非此消彼长 有些民办教师担心,当公办学校教育资源供不应求时,民办学校充当了“拾遗补缺”的作用,而现在政府对公办学校的投入明显增加,作为“权宜之计”的民办学校就有点进退维谷了。 “其实,这种担心是对民办教育的认识比较肤浅”,一位长期研究民办教育的圈内人说。例如在经济发达的美国,公共教育经费十分充足,但美国政府同样非常重视民办教育的发展,上世纪90年代甚至尝试将一些公立学校推上民营化的道路,其目的就是要充分发挥民办教育的优势,为公众提供更多的教育选择,同时通过发展民办教育形成竞争,推动和促进公办教育发展。因此,社会经济发展与政府财力水平的提高,不应当成为放弃发展民办教育的理由,只是社会对民办教育有了新的、更高的要求,需要民办教育通过改革创新满足这些新要求。 1992年,上海诞生了新中国第一所全日制民办高等学校——杉达学院,还诞生了5所民办中小学。经过多年发展,民办教育已经成为上海教育事业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政府对民办学校的发展也采取了支持态度。例如,上海曾开展民办学校评估,市教委对被评为“优良”的31所学校、被评为“合格”的97所学校,从民办教育发展专项资金中各给予30万元、10万元的奖励。同时,对历年在本市幼儿园等级评估中被评定为一级的7所民办幼儿园给予每园10万元的奖励。 教育发展需要良好的生态环境 教育发展需要各种土壤。一些专家指出,从教育生态看,教育发展有其内在的规律,需要良好的生态环境。单纯的公办教育难以完全满足社会需要,也影响教育水平的总体提高。只有公办、民办教育共同发展、相得益彰、互相竞争和促进,才能形成百花齐放的局面。如世界外国语小学pyp班引入全新教育理念——专为3至12岁儿童而设,强调学生身心的全面发展,采用多渠道、特色化教学方式,使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得到社会交往、情感和文化方面的发展。这样的个性化办学,无疑有独特的吸引力。事实上,沪上不少民办学校打的正是“特色牌”。 民办学校的发展有着现实的客观需求,在解决入园、入学高峰和外来民工子女入学上,仍然是一支不可忽视的力量。而外籍人员、高级白领、普通工薪阶层等不同人群的多层次需求,更为民办学校的发展打开了通道。如今,上海已满足了适龄青少年基础教育的基本需求,但仍有不少家长对教育有着超出基本需求的多样化需求,而民办学校在满足“超高部分”需求方面无疑具有优势。 眼下,“出钱买服务”的意识在选择民办学校的家长中日益强烈。一位孩子在平和学校的“全职太太”李女士爽直地说:“我需要的就是高标准的教育服务。”尽管民办高中整体上不太景气,但西南位育中学的高中却办得红红火火,毕业生考入北大、复旦大学、上海交大、中央戏剧学院等一流高校的不计其数,有的还被美国麻省理工大学、日本早稻田大学等著名高校录取。 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征求意见稿)中,进一步透露出了许多十分有利于民办教育发展的积极信息。《纲要》专门有一节提到要大力支持民办教育,认为民办教育是教育事业发展的重要增长点和促进教育改革的重要力量,指出要支持民办学校创新体制机制和育人模式,提高质量、办出特色,办好一批高水平民办学校。这为民办学校未来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文见《文汇报》2010年3月29日第7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