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企双赢让企业离不开学校发布者: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 来源:中国教育报 日期:2011-5-3 16:12:00 人气:
——大连东软信息学院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调查内容提要:大连东软信息学院探索实施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TOPCARES-CDIO),将企业的需求前置入课程,让学生在实践性的课程环境下学习,把校企合作的着眼点放在让企业全方位参与学校的教学改革上,双方共同推动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变革,使学生在充分掌握行业需要的知识与能力基础上,更加主动地适应了社会和企业的需求,从而使校企合作迈上了更高层次。 春日的大连,风吹到脸上有阵阵暖意。在大连东软信息学院,记者在校园里能够明显感受到一种跃动的激情与活力。接受采访的师生告诉记者,这是实施教学改革带来的变化。 何为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让学生在实践性的课程环境下学习在学校办公室的走廊里,记者请教刚上完课的计算机系老师孙斌:“何为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他告诉记者:“简单说,CDIO就是基于产品研发到产品运行整个生命周期创设的一种工程教育环境,使学生能够在一种主动、实践并且和课程之间有机联系的方式下开展学习。” “以前教书,只要把课上完就行了,至于学生听懂没有、掌握多少、与其他课之间的关联,都可以不去想。如今,在大连东软信息学院,这一套完全行不通了。”孙斌说。 实施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后,学院明确提出在过去校企合作基础上进一步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目标,在合作中整体设计课程,重新修订教材,改革课堂教学。 孙斌这学期教手机开发课,整个寒假,他和几位同事几乎没有休息。“我们把培养一个嵌入式软件工程师4年需要掌握的硬件设计开发能力作了总体梳理,然后设计在一个电路板上,这个电路板从大一下半学期开始用,一直到大四最终完成,学生可以根据新学的知识不断往里面增加复杂的知识点。” 一个电路板,把学生4年要求掌握的相关知识点和不同老师之间的课程都贯通起来了,这在传统教学里几乎办不到,但现在却在大连东软信息学院开始先试先行,并且逐渐成为老师的共识。 从2009年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在学校逐步推开以来,计算机系副主任董玮就一直负责组织该系相关学科的教材修订编写。“CDIO是从国外引入的工程教育概念,没有现成教材,老师们开始编的时候心里没底,但好在学校总体设计目标和一体化推进路径非常明确。” 董玮所说的学校总体设计目标,就是大连东软信息学院在借鉴国外工程教育理念的同时,充分吸收本土化培养应用型人才经验的一个解决方案。其中“TOPCARES”分别代表技术知识与推理能力、开放式思维与创新等8个一级能力指标。一级指标下又细分为32个二级指标和110个三级指标,有些还根据具体专业不同要求细分出四级指标。 将企业需求嵌入后重新建构新的课程体系,这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负责信息技术与商务管理系教学运营工作的孙秀杰告诉记者:“校企合作的关键在于企业的一些能力需求和我们课程培养目标怎样对接。经过反复调研,我们把双方对接的交集部分拿出来认真分析,然后把课堂上需要的内容拿到企业去教,再把企业的资源引入课堂。” 为何要搞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把企业的需求问题解决在校园作为大连东软信息学院整体推进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操盘手,院长温涛这些年一直在研究校企合作的真正内涵。他说:“东软是从大学走出来的企业,所以当初创办学院,就是希望能够为产业和企业发展提供急需的IT专门人才。但这并不代表校企合作就会顺理成章。” 刚开始学校安排学生到企业实习时,温涛的想法很直接,东软自己办的学校,学生到企业去实习还不是理所应当?但企业各个业务线上负责人的一句话却把温涛问蒙了:院长,你们的学生能来帮我们干什么? 接着,他们又给温院长算了一笔账:学生来实习,企业要安排成熟的工程师带,这样的工程师年薪起码20万元,分解到15个学生身上一个月就是1000多元,学生创造不了价值,反而让企业搭进去这么多钱,何况每个工位都有定额任务。 这一问一算,让温涛深思了很久:“是啊,学校一厢情愿地把学生送到企业,作为管理者和老师,是否想过一个问题:除了送学生去实习,学校还能给企业带去什么?” 这让温涛萌生了深入教学改革的想法和决心:学校作为培养人的地方,一定不能把希望寄托在外部力量上,必须把企业对人才的一些需求前置,把问题解决在校园里,这样的校企合作才会有根基。 学院开始不断调研企业对人才的具体需求,在校园里成立了大学生创业中心,期望通过虚拟而真实的工程环境创设,让学生熟悉企业管理和项目流程,使他们在去企业实习之前基本具备企业所需要的各方面知识、能力与素养。 新的问题又开始出现:教师缺乏实践能力,如果按原有的教学模式和内容,很难达成既定的教育目标,学院必须与企业进一步合作,来寻求解决教育与需求脱节的问题。 “产学合作推动了教学内容的变化。”经历了反复探索的过程,温涛对此体会最深。学院开始鼓励各个专业寻找各自对应的企业合作,进行专业内容调整。“比如案例式教学,我们要求老师把企业案例拿到课堂上讲之前,必须与企业工程师合作进行二次加工,把其中的知识点、技术的关键点嵌入到课程里去,这本身对教师就是一个很大的提升过程。” 2008年,温涛觉得在原有改革基础上整合资源,在全校开展一次系统性教学改革的时机到了。温涛告诉记者,CDIO工程教育模式是近年来国际工程教育改革的最新成果。大连东软信息学院对CDIO能力培养大纲作了继承基础上的创新,构建了具有东软特色的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能力指标体系。 “我们不是简单地把CDIO拿过来,而是一体化地改造了我们的整个教育教学模式。”温涛说。 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带来了什么?合作使学生受国内外名企追捧“受益最大的当然是学生了,这一点毋庸置疑。”信息技术与商务管理系主任孙福权一边打开电脑一边对记者说,“我这里现在都快成人才中转站了。你看,上学期派一批学生去上海汉得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实习,这不,他们的项目经理又来信息了,他下星期要亲自来学校面试,还想再招聘40名学生。” 大连东软信息学院培养的学生在职场上受追捧,早已远近传开。学院毕业生就业领域包括计算机、网络、通信、家电、汽车、金融和政府等诸多领域;进入世界500强企业和国内知名企业的人数逐年增多,IBM、英特尔、惠普、东软、华为、联想等国内外知名企业活跃着东软学子的身影。 每年6月,学院都会有一批学生被英特尔录用。“相比其他学校的学生,东软学生在很多方面表现得尤为突出,他们充满自信,富有责任感,团队意识强,动手能力十分出色。”英特尔大连芯片厂人力资源部的刘女士这样评价东软学生。 曾经在学校创业中心创办前程科技公司的肖会坤目前正打算把虚拟公司孵化成实体。像肖会坤这样的学生,在该校有很多。据负责学生创业的汤德俊老师介绍,大学生创业中心是在学院全新办学理念和教育模式下创建的,学生可自主申请成立“虚拟公司”,通过竞聘,担任公司经理、市场调查、行政主管等职务,培养学生的实践、管理以及团队协作等能力,为未来职业发展积累经验。 如今,学院已为每个专业至少匹配一个创业中心公司、每个公司至少匹配一个专业社团及两名系部导师。“这大大缩短了学生与企业需求之间的差距。” 而这些,自然与CDIO基础上的校企合作分不开,也必然使双方的合作走向深入。正如孙福权所言,学校和企业双方果然在新一轮的合作中获得了双赢。惠普大连的领导对新上线的学生素质赞不绝口,惠普美国总部的主管也决定在惠普其他公司推广大连企校合作模式,公司还专门做了一块校企合作的牌匾送给学校。“实施CDIO之后,真正校企之间的互动开始了,双赢的局面让企业离不开学校。” 目前,大连东软信息学院的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教学改革正逐渐进入“深水区”。“改革正当其时,教师们在巨大的压力中,饱尝着成长感,并在课堂内外将自己的成长与学生分享,最终帮助学生创造更大的价值。”学院党委书记车儒文如是总结这场改革。 (文见《中国教育报》2011年4月17日第1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