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学怎样体现学术自强发布者: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 来源:光明日报 日期:2012-5-4 16:27:00 人气:
欧阳峣 湖南商学院党委书记、教授,经济学研究实现学术自强的基本条件中国经济学研究的学术自强,就是要构建中国自己的经济学理论体系,掌握国际学术话语权。所谓掌握国际学术话语权,就是以独特的学术话语体系解释带有普遍性的经济现象,并为国际学术界所认同,形成国际影响力。掌握国际话语权需要具备三个基本条件:一是研究对象具有典型意义,即被解释的现象不仅对某个国家的发展有重要意义,而且对同类国家的发展和世界的发展有重要意义;二是研究内容具有创新价值,即在学术上有重要发现,提出新的原理、理论和知识体系;三是交流手段具有国际性,即研究方法符合国际规范,运用国际通用语言。 掌握经济学国际话语权,需要那些熟悉社会经济生活和受到规范思维训练的经济学人,选择对世界经济发展具有普遍意义的研究对象和重要领域,深入探索经济现象背后的经济规律,提出具有创新意义的原理或者理论,构建中国风格的经济学话语体系,并运用国际交流手段进行传播,被国际经济学界所认同。 从解释中国经济快速持续增长之谜入手经济学在本质上是解释社会经济现象的逻辑体系,其重要程度往往取决于被解释现象的重要程度。翻开世界经济学的历史画卷,可以清晰地看到世界经济重心与经济学重心总是形成两个同心圆。比如,18世纪工业革命以后的英国成为世界经济和经济学研究的重心,这两个重心自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逐渐转移到美国。有学者预言:进入21世纪,随着中国经济的崛起及其对世界经济贡献的增大,中国经济学将面临良好的发展机遇。中国学者更应该深入研究中国经济改革和发展的规律,提出创新理论,构建中国风格的经济学话语体系。 首先要解决经济学研究的经验对象问题。经济学研究是一种严密的逻辑思维过程,应该在明确经验对象的前提下,通过观察经验对象的客观现象,从零散事实中寻求典型化事实,从典型化事实中概括典型化特征,并以此作为研究的出发点。 为什么将中国经济增长作为经验对象?这是由它的重要程度和普遍意义所决定的。其一,中国经济快速持续增长创造了世界奇迹;其二,中国经济的国际竞争力目前已经提升到世界前列;其三,中国经济为世界经济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其四,中国已经成为新兴市场国家利益的典型代表。 近些年来,国内学者从“比较优势”、“后发优势”、“大国优势”的视角解释中国经济增长奇迹,提出了不同的理论观点,并对解释中国经济改革和发展过程作出了积极贡献。一方面,他们提出了一系列经济理论观点,并且特别致力于为改革和发展提供政策依据。比如,孙冶方先生坚持“不唯书,不唯上,只唯实”的科学态度,在改革初期就提出价值规律将在社会主义社会长期发生作用、加大企业生产和供销自主权以及企业实行“分权模式”的观点和思路。另一方面,他们通过对改革和发展中的重要问题进行实证检验,在定量研究方面作出了积极贡献。如对财政分权、基础设施、市场建设、技术进步和民营经济绩效等领域,运用中国数据进行实证检验,证实了某些经济学定理,并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然而,国内的经济学研究也存在不可忽视的问题。比较突出的有两点,其一,有的学者重视理论阐述,但缺乏重要的科学发现,未能提出原创性的原理和理论。其二,有的学者重视实证检验,但缺乏重要的理论概括。显然,为了获得理论上的重要突破,中国学者需要运用包容性的思维和方法,将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有机结合,从典型化事实中分析典型化特征,由此出发提出科学的理论假设和模型,并运用经济发展的数据进行实证检验,在此基础上总结和概括科学发现,形成经济学的定理和理论体系。 构建中国风格的经济学学术话语体系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学的教学和研究水平有了很大提升,但总体看还处在粗放型和数量型阶段。目前国内从事经济学教学与研究的人数可谓世界第一,发表的论文和著作数量可谓世界第一,评出的各种学术奖励数量可谓世界第一。但中国经济学仍缺乏国际影响力和话语权,没有进入世界先进行列。对此应该认真反思,改进研究思路和方法。 首先,要研究中国经验,探索中国经济发展的逻辑。中国特色和中国风格的经济学话语体系,应该以中国经济增长的典型化事实为经验对象,并遵循两条原则:一是要将中国经济发展放到世界经济发展的国际背景中,深刻理解它同世界经济发展的紧密联系,把握它对新兴大国经济发展的普遍意义。努力用经济学语言解释人类共同面对的问题,或者将典型的经验上升为可以普遍借鉴的模式;二是要客观真实地反映实际情况,以实事求是的态度研究问题,以追求科学的精神探求中国经济发展的规律。 其次,要融入中国文化,采用中西结合的研究范式。经济学话语体系的中国风格应该包括中国文化的风格,中国文化传统不仅重视定性研究,擅长逻辑思维,且有精于组合数学的思想方法。而且,中国文化具有包容性特征,可以吸收一些西方经济学的合理因素,采用构建模型和实证检验的科学方法,形成将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融合的研究范式。 再次,要提出新的经济学原理。经济学定理或者原理是经济规律的理论概括和表述,是经济学家通过对经济现象的观察和分析,发现了前人未知的规律性的东西,并提升为对世界经济具有普遍解释力的定理或原理,从而实现理论创新。假如沒有真正的科学发现,就无法提出新的经济学定理或原理,当然就没有构建话语体系的核心技术和实质性内容。 最后,要构建范畴体系,形成中国风格的知识系统。新的原理往往通过新的范畴来表述,新的知识系统往往需要以新的范畴体系为支撑。张培刚教授提出的“工业化”定义,林毅夫教授提出的“自生能力”范畴,杨小凯教授提出的“超边际分析”范畴,都为建立自己的经济学理论体系发挥了重要作用。然而,目前国內经济学研究仍是借助西方各种经济学理论的范畴来表述的,虽然提出了许多思想观点,但很难形成自己的理论体系。为此,中国经济学人需要唤起民族文化自觉和自信,发挥本土文化和思维的优势,用新的范畴概括和表述新的经济学定理;通过认识的深化提出一系列新的范畴,构筑起中国风格的经济学知识系统和话语体系。 《光明日报》2012年5月4日 11 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