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阅读

人力资源大国向人才强国的急行军

发布者: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 来源:中国青年报 日期:2010-11-18 8:56:00 人气:

从“神舟”系列飞船遨游太空,到“嫦娥”系列探月工程取得圆满成功;从取得高性能计算机、高温超导研究等领域重大成果,到南水北调、青藏铁路、高速轨道交通等重大工程建设……

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的蓬勃发展,为人才成长搭建了广阔舞台。

国家“十一五”规划提出,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把科技进步和创新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把发展教育和培养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人才摆在更加突出的战略位置,努力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人力资本强国。

“十一五”期间,政府制定和实施一系列重大方针政策,统筹推进党政人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高技能人才、农村实用人才和社会工作人才等各类人才队伍建设。经过多年努力,人才资源总量不断增加,人才素质明显提高,人才结构进一步优化,人才使用效能逐渐提高。截至2008年年底,全国人才资源总量达到1.14亿人。

我国从人才资源相对匮乏的国家发展成人才资源大国,人才队伍整体实力显著提升。各类人才在国家和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中大显身手、焕发活力,发挥出巨大作用。全社会人才总量不断扩大、素质不断增强、效能不断提高,为建设人才强国奠定了良好基础。全社会人才意识普遍增强,人才工作经验和理论不断丰富,人才发展的政策体系进一步完善。

这一切成就的取得,与各级政府把人才工作放在重要战略位置,研究制定政策方针措施,建立完善工作机制,大力推进人才队伍建设的努力紧密联系。

2006年3月,人才强国战略作为专章列入“十一五”规划纲要。2007年,人才强国战略写入党的十七大报告和新党章,进一步提升了人才强国战略在党和国家战略布局中的地位。2008年开始,中央人才工作协调小组组织编制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提出进入世界人才强国行列战略目标,描绘了我国未来人才发展宏伟蓝图。

国家发改委秘书长、研究员、《人才规划纲要》专家顾问组首席专家杨伟民认为,“人才发展要紧扣国家发展总体战略,必须加大人才资源开发力度,把我国巨大的人力资源优势转化为人力资本优势,形成与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相适应的人才基础。”

2003年以来,党和国家注重围绕经济社会发展重大战略部署,特别是紧紧围绕科教兴国、自主创新、可持续发展、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战略,通过人才资源开发有效推动国家战略和重大部署的贯彻实施,实现了人才数量增长和能力提升与经济社会发展的数量与质量、速度与效益同步提高。

2006年6月,胡锦涛总书记在两院院士大会上,强调要建设宏大的创新型科技人才队伍,为培养造就创新型科技人才指明了方向。

“百人计划”、“百千万人才工程”、“优秀科技创新人才培养工程”、“高层次创造性人才计划”……围绕建设创新型国家战略部署,各地各部门把培养和吸引创新型科技人才作为人才队伍建设的重中之重,努力培养德才兼备、国际一流的科技尖子人才和科技领军人物。

2003年以来,“百人计划”支持各类青年科技人才1272人,“百千万人才工程”遴选出4批国家级人选共2700多人,取得一系列阶段性成果。

“三支一扶”、“百万中专生计划”、“全国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绿色证书培训工程”、“青年农民科技培训工程”、“农村实用技术培训工程”、“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重大部署,中央和各地各部门加快农村实用人才开发,培养了一大批带领农民致富的“土专家”、“田秀才”,为新农村建设提供了有力的人才保证。

各级地方政府在贯彻人才强国战略方面也不遗余力。

江苏把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作为人才队伍建设的重中之重,推出一系列扶持政策和配套措施,加快构筑创新创业人才高地,以人才集聚引领高新产业集聚,以人才结构调整引领产业结构调整,以高层次人才引领高水平发展。
辽宁制定出台《关于辽宁沿海经济带人才整体开发战略的实施意见》,吉林制定实施《关于加快推进人才兴业战略的若干意见》,黑龙江编制实施《黑龙江省“人才兴安岭”行动纲要》,系统谋划人才工作总体布局。

河南实施“中原崛起人才队伍建设工程”,在人才培养、吸引、使用、激励等方面制定一系列具有地方特色的新政策,初步形成了衔接配套、较为完整的人才政策框架体系。

从长江三角洲到泛珠江三角洲,从环渤海到东北三省,从中部地区到西部地区……

推进人才强国战略的一系列重要举措,区域人才开发和国家重大发展战略紧密配合、相互促进,一步步为我国从人力资源大国昂首迈向人力资源强国夯实基础。

(文见《中国青年报》2010年11月2日第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