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更好促进大学生就业发布者: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 来源:中国教育报 日期:2011-3-15 9:27:00 人气:
在今年十一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开幕会上,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把高校毕业生就业放在就业工作的首位,体现了党和政府对大学生就业的高度重视。 国际金融危机后,我国经济首先回升向好,各项就业政策密集出台,使得这两年大学生就业的形势有所缓解。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部长尹蔚民在3月8日举行的记者会上透露,近几年的数据显示,高校毕业生离开学校时的初次就业率在70%到75%之间,而年底就业率基本上能够达到90%以上。但是,从当前整个就业形势来看,就业问题的基本格局依然是供大于求,就业领域结构性矛盾比较突出。 2011年,将有660万名应届高校毕业生走出校园。怎样更好地促进大学生就业?记者采访了人大代表和有关专家。他们认为,政府要着力把就业政策和产业政策相结合,扩大就业岗位,加大就业的公共服务,为拓宽大学生的就业渠道、引导高校毕业生基层就业创造更好的条件。 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中国人民大学教授郑功成:促进大学生就业政府应发挥更大作用【代表说事】全国人大代表、四川省泸州市纳溪区副区长马宗慧: 在今年从6所部属师范大学毕业的首届免费师范生中,我们市里有7个人。前一段时间,我们区教育局、人事局领导希望他们能回到家乡工作,但是他们都已经找到了更好的去处。近几年,纳溪区每年都要招聘100到200名左右的教师,其中来自重点师范大学的学生少之又少。我们对优秀大学毕业生的需求特别旺盛,希望有更多的优秀学生到基层来。 【代表访谈】访谈对象: 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中国劳动学会副会长、中国人民大学教授郑功成 结构性就业矛盾挤压大学生就业空间记者: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年年都存在,近几年尤为突出,您怎么看? 郑功成:目前,周期性失业问题得到了根本缓解,结构性就业矛盾成为就业领域的最大矛盾。从总量上来讲,我国的大学生数量在整个劳动力队伍中所占的比重并不是很高。作为一个向现代化快速发展的国家,我们还需要更多的大学生。大学生就业难的首要症结在于产业结构不合理,现在制造业占的比重还是很大,低层次的产业结构升级缓慢,总体上符合高素质劳动者的岗位偏少,这影响了大学生的就业空间。在“十二五”规划中,国家提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优化产业结构,把推动服务业等第三产业的发展作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战略重点,这有利于拓展高素质劳动者的就业空间。不能老是让大学生和农民工争抢岗位,这不是我们人才培养和走新型工业化国家道路的合理结果。 记者:造成大学生就业难的制度原因有哪些? 郑功成:打比方说,为什么现在有这么多大学生报考公务员?毫无疑问,公务员饭碗稳定,劳动关系比较规范,养老、医疗、住房及职业福利等都有相应的保障,只要一进公务员队伍,便不再有生活风险与各种后顾之忧。如果是去农村,或者到民营企业工作,或者个人创业,就很难享受到同样的待遇,就缺乏生活安全保障。社会保障制度应当公正、平等地解除所有劳动者的后顾之忧,但这一点现在并没有做到,一个残缺的社会保障体系必然造成不公的就业环境。因此,社会保障越健全的单位,越受大学生的追捧。从这个角度讲,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建设步伐应该加快,它是促进大学生就业空间扩充的基础性工程。 政府应着力构建公平公正劳动力市场记者:在大学生就业问题上,政府可以有哪些作为? 郑功成:大学生是我国快速工业化、现代化进程中最可宝贵的人力资源,政府必须要为大学生参与就业市场的公平竞争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与制度安排,创造并维护劳动就业市场的公平与公正,是对大学生就业的最大支持与最好保护。如果能确立这一政策并落实到具体的实践中,受益的将不仅仅是大学生,而是所有的劳动者。 记者:具体说,政府可以采取哪些措施? 郑功成: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把高校毕业生就业放在首位”,这是个积极的信号,国家对大学生就业会给予更高程度的关注和采取更有效的措施。在“十二五”规划中,体现出“公平就业”、“充分就业”这样的理念,而公平就业应该包括就业机会的公平和制度环境的公平。按照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原则,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加强公共就业服务,比如职业培训、创业培训,推进劳动权益的平等,健全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等等。这些措施可以实现劳动者的自由流动,降低一些垄断行业对大学毕业生的吸引力,让大学生的就业渠道更畅通。 大学生要适当降低期望值记者:造成就业难的教育内部原因有哪些? 郑功成:当然,我们也要反思高校在人才培养模式方面的不足。比如重理论、轻实践,人才培养和社会需求脱节,大学毕业生的专业技能薄弱,等等,高校还是要在人才培养模式上进行改革。另外,要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目前职业教育比起高等教育的发展相对滞后。对于学生来讲,先谋生再自立然后寻求发展,也未尝不可,暂时没有找到高端的岗位,就从低一点的工作做起。放低身段,考虑长远,肩负责任,应当是当代大学生较为合理的就业取向,不要仅仅看到眼前的利益。 整个社会也要形成一种氛围,即用能力本位取代以往有失偏颇的学历本位,这是走向公平就业并促使大学生努力提高自身素质的原动力。 理性走好就业这一步【专家访谈】访谈对象: 北京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促进会专家委员会主席、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副院长李家华 北京师范大学劳动力市场研究中心主任赖德胜 起薪不如农民工初涉职场面临市场考验目前,在东南沿海一带的招聘会现场及劳务市场,以农民工为主体的普通工人受到欢迎,一些劳动密集型企业为缓解招工难,纷纷提高工人工资及福利待遇,农民工的工资达到甚至超过大中专毕业生的工资。不少大学生表示,这样的结果没法接受。 李家华认为,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不仅是已经存在的劳动力市场总供需的矛盾,而且是资源有效配置的结构性矛盾。我国的劳动力人才市场尚不成熟,在劳动力资源的有效配置方面处于粗放水平。作为吸纳劳动力数量最大的中小企业,在选人用人上大都比较短视,基本上是缺什么人找什么人。因此,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重要路径之一是必须有效解决我国中小企业的选人用人思想观念问题,引导建立人才战略,不仅使我国中小企业在发展和成长过程中有较为充足的人力资源保证,而且能有效激活积极选用大学生的更广阔人才市场。 当村官意味着能力差?基层就业遭遇出路问题北京市某知名高校2006级本科毕业生小郑,毕业当年作为北京市正式招募的首批大学生村官,在房山区的村官岗位上一干就是3年。3年期满后,小郑和很多大学生村官一样在茫然中遭遇出路问题。一边是续聘和事业编制的紧俏,一边是寥寥企业开出的低薪。很多企业甚至认为当村官就意味着就业能力差。 基层就业出路不顺畅的制度原因是什么? 李家华认为,在全国各地出现了大学生村官和大学生社工招募人数、报考人数逐年上升的趋势。然而,作为一项新政策的尝试,也确实不可避免地会在实践中出现一些类似前面案例中所反映的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首要的是在国家政策和地方政策的顶层设计层面,确立更加明确的战略,即把大学生基层就业政策作为一项系统工程来推进。大学生基层就业“下去后”的难点和重点,是要正确处理和平衡好大学生基层就业者与当地基层工作者之间的利益冲突。大学生基层就业所享有的利益应该是外加的,是国家和政府在基层利益基础上外加一些利益来满足大学生基层就业的需要,尽量避免大学生在基层就业中侵犯基层现有的利益。 “生涯”概念模糊职业规划教育缺失引发困惑某“985”高校经济学院的本科毕业生柯向红,如今在一家保险公司做销售代理。他说,如果学校能给我们讲点职业规划,就不会造成找工作时无所适从的情况。 赖德胜表示,国外将职业规划引入教育已有100多年的历史,而我国高校引入职业规划教育的时间比较短,目前最为短缺的是师资以及相应的制度安排。很多学校还没有把职业规划教育作为专门的课程,在岗位设置、师资培训、场地提供等方面,没有做出相应的安排。 李家华说,许多大学生因为职业生涯目标模糊和准备不足,导致了其在找工作之际才“临时抱佛脚”,进而出现就业恐慌。学生需要一个真实具体和科学的职业生涯规划。这个规划能够帮助大学生在一年级了解自我,二年级锁定职业兴趣,三年级有目的地提升职业修养,四年级初步完成学生到职业人的角色转换。这样才能更好地把所学知识、专业与自身潜力以及将来职业发展有机结合,为求职就业打好基础铺好路。 (文见《中国教育报》2011年3月9日第1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