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生就业情况纳入市县政绩考核发布者: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 来源:中国教育报 日期:2011-12-20 9:51:00 人气:
——江苏大学探索培养创新型人才纪实在江苏大学,有一位学生,从本科到研究生频频被媒体关注,报道中对他是这样评价的——国内知名网络安全专家,精通网络攻防、漏洞挖掘、反病毒以及安全产品研发。同时,他拥有众多“光环”:中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奖、“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二等奖、“江苏省百名学子之星”等。 这些荣誉的拥有者就是江苏大学计算机信息学院研究生张翼。谈起自己取得的成绩,张翼说:“这一切得益于学校提供的创新性研究和各种学科竞赛的良好氛围,使我的兴趣可以尽情挥洒!” 在江苏大学,像张翼这样的优秀学生还有许多。“建设创新型国家,离不开创新型人才;而培养创新型人才,高校责无旁贷。”这是校长袁寿其经常强调的观点。多年来,江苏大学采取多种措施,探索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创新思维及创造能力的高素质人才,取得了明显成效。 提前预备,让优生先“跑”起来刘明权,江苏大学材料学院研三学生,还没毕业就有7篇论文被SCI收录,并获两项专利。谈起这一切,腼腆的刘明权告诉记者:“我太幸运了,能成为‘预备生计划’的受益者。‘提前预备’,可以优先选择自己喜欢的导师,提早进入导师课题组参与科研,还能更早关注就业……总之,好处真是太多了。” 从2007年开始,为探索具有本校特色的精英化人才培养模式,培养一批基础知识扎实、创新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的研究型人才,江苏大学率先在全国高校实施了“提前选拔免试攻读硕士学位预备生”计划,采取学生个人申报、学院推荐并公示、学校审核、专家组面试、学校推荐工作领导小组确定的程序,遴选一些自学能力强、专业素质好、创新潜力大的本科生,为其配备“博导级”导师,从大三开始就进入导师的课题组,参与课题研究与科研训练,并可以提前选修部分硕士研究生课程,着力提高他们的创新能力和科研能力。 一流生源需要一流培养。江苏大学副校长田立新介绍说:“这些学生就读的都是具有博士学位授予权的学科专业,给他们选配的导师也都是优秀博导。他们在本科阶段就可以感受科研氛围,接受创新训练,经培养考核,毕业后直接免试攻读硕士学位或硕博连读。” 为使优秀学生的创造潜能得以发展,江苏大学组织机械和电子信息两大类“培优班”,从每届新生中选拔部分高分考生加以培养,对这些优秀生在一、二年级时实施专门的培养计划,单独组织教学,配备导师。目前,在“培优班”6届毕业生306人中,50%以上本科毕业后都考取了硕士研究生,真正对全校学生起到了“领跑”的作用。 卓越计划,彰显工科特色和优势“很荣幸加入了卓越学院这个团体,学校对我们倾注了很多心血,配备了校企双导师,更强调了‘真刀真枪’的演练,二年级以后至少有一年要到行业对口的企业‘顶班上岗’。这样的学习方法我们喜欢!”谈起卓越学院,汽车学院詹雷和沈星宇两位同学这样说。 依托鲜明的工科特色和优势,2010年,江苏大学成为首批61个实施“卓越计划”高校之一。学校专门成立了卓越学院,全面负责“卓越工程人才”的培养工作。对在卓越学院开设的每一门基础理论课程和基础实践环节,学校都设置了校级重点教改项目。学校以4个学科优势强、行业背景好的品牌特色专业——机械工程及自动化、车辆工程、热能与动力工程、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为依托,遵循“小范围、大幅度,厚基础、重实践,工程型、精英化,综合性、开放式”的基本原则,实施工程型精英人才培养模式。 2010年9月,学校采用高考录取和校内双向选择途径,选出153名学生成为卓越学院6个班级的首批学员;今年,又从2011级新生中遴选出232名学生,组建8个“卓越班”,进一步推动精英人才培养。 自由空间,灵活模式,大力扶持。在培养过程中,学校为学生构建了动态的多元化成才路径。前两年不分专业,基础课打通:两年以后,学院和学生依据培养状况和个人志愿,选择个性化的成才途径,一是按“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实施“3+1”校企联合培养模式,本科阶段学习结束后,可继续申请实施“硕士工程型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其中一部分学生还可申请“博士工程型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二是经考核成为“提前免试攻读硕士学位预备生”,提前进入导师课题组,优秀者可进一步选择“硕博连读”的方式攻读博士学位;三是申请到国外大学完成一年或两年的本科交流学习,学校与相关国外大学建立联合培养工程类精英人才的开放式国际化渠道;四是选择回到相关专业完成本科阶段学习,就业、考研按通常程序进行。 为高质量实施“3+1”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工程,校领导多次带队走访省内外知名企业,由江苏大学和中国一拖集团、中国重汽集团等企业联合申报的国家级实践教学基地已通过初步评审;江苏大学与中国一汽无锡柴油机厂联合申报的省级实践教学基地已获江苏省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项目的专项资助,成为江苏省首批省级实践教育示范基地建设点。 江苏大学教务处处长梅强说:“在培养创新型人才方面,学校实施错位培养,‘预备生计划’旨在培养研究型人才,而‘卓越计划’意在打造工程设计人才,它最重要的特点是行业企业深度参与培养过程和强化培养学生的工程及创新能力,真正让‘工’名副其实。” 创新计划,让学生“真刀真枪”动起来在机械学院有一位“发明大王”,他叫吴多辉。在大学3年多的时间里,他申请了国家专利39项,其中29项已经授权。谈起这一切,吴多辉激动地说:“我的成功得益于学校的研究性教育。” 江苏大学学工处处长李洪波认为:“实施创新创业教育,把学生提前带进实战的‘战场’,让他们‘真刀真枪’行动起来,这样才有利于创新型人才的成长。” 江苏大学是全国高校在本科生中率先推行研究性计划的高校之一。学校鼓励和支持大学生尽早参与科学研究、技术开发和社会实践等创新活动,从2002年就开展了本科生科研立项工作。同时,学校又成立“大学生科研导师团”,聘请了百名离退休老教授、老专家,从选题立项、过程研究等方面,对学生进行全方位指导。校团委书记陈文娟告诉记者,这几年,江苏大学学生搞科研的热情日益高涨,每年立项项目由最初的90项发展到现在的400多项,学校配备的资助经费也从5万元“上涨”到现在的30万元。近3年来,学生发表论文400多篇,申请专利近百项。 从2008年开始,学校又实施“百项本科生创新计划”,每年遴选100项左右的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项目进行立项资助,用学分引导和激励本科生自主提出项目方案、自主联系指导教师,开展研究工作,并给予每项两三千元的资助。学校还建立了86个创业实训基地,学校也因此成为江苏省首批“大学生创业教育示范校”。 江苏大学十分重视学生参加数学建模、“挑战杯”、电子设计、机械设计等各级各类竞赛,对在“挑战杯”科技作品竞赛等比赛中获奖的学生给予2至4个“创新学分”的奖励,直至免试推荐硕士和博士研究生。 一系列个性化举措催生出了一系列创造性成果:江苏大学在第十届“挑战杯”中将2项特等奖收入囊中,在参赛的内地288所高校中,取得如此佳绩的仅有3所;在第七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中获得全国55项金奖中的2项;两度获得“中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奖”;在第二、第三届全国大学生节能减排竞赛中,分别荣获特等奖和一等奖;在全国百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评选中,江苏大学连续3年榜上有名。 (文见《中国教育报》2011年10月17日第2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