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阅读

人才选拔怎能“只破不立”?

发布者: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 来源:文汇报 日期:2010-8-30 9:14:00 人气:

唐闻佳 张小叶

高校自主招生进行多年,中学和大学两方的“积怨”越来越深。在大学一方看来,中学死扣教材的“畸形”教学模式束缚了学生的思维,大学挑不到他们想要的学生;而中学老师对高校自主招生所带来的混乱状态和“掐尖”事实也颇多怨言,认为是无端增加了学生的负担。

“高校无法提出一个科学的选拔标准,学生成了最大的受害者。大学告诉他们,我们不以高考为唯一标准来选拔了,可是却没有人告诉他们,取而代之的选拔标准是什么?对于中学来说,也很迷茫,不清楚大学到底要什么样的人才,如何进行因材施教?”中学一方直呼:大学岂不是以其昏昏,使人昭昭?

自主招生有其积极的因素,高校通过这条途径打破了“一考定终身”的僵局。但问题是,大学止步于此,并没有给出很明确的选才标准,是“只破不立”。

自主招生不同于全国统一高考,它是由高校自行组织的选拔考试,如今已经进行了8年。尽管考试形式多样,诸如复旦大学的“千分考”,清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举办的“五校联考”,但在不少中学校长和老师看来,这些考试虽然名头不同,考题内容却雷同。“通识”、“文学素养”、“科学情怀”,这些华丽的字眼几乎见诸于每所大学的自主招生命题原则,可是大学的特色到底在哪里?难道自主招生不是要让学生选择真正适合自己、独一无二的学校吗?

“自主招生同质化的根源在于大学本身定位不明,以至于选拔人才的标准也模糊不清。”上海中学校长唐盛昌认为,高校自主招生有积极的因素,它打破了高考这个唯一的选才标准,尊重了学生的多样化,让学生可以真正去思考自己的志趣。现在的问题是,学生尝试着多样化发展,却时常迷茫,因为大学的特色不明、选拔标准不明,以至于学生不知该如何设计自己的发展道路。

上海某中学国际部教师告诉记者,在国外,一流大学都有自己独特的定位和特点,人们甚至可以从学生的行事风格猜出他们是哪所大学毕业的。可是在中国,大学定位大多很模糊。

这种模糊,已反映在自主招生考题设置上。沪上一所名牌中学的高三班主任表示,大学的明确定位,决定了它们的选才手段、依据是否具有科学性。但现在不少高校的自主招生考题常常给人拍拍脑袋即兴发挥的感觉,自主招生中的种种乱象更像是一场“掐尖”混战,这是对学生的不负责。

大学诟病中学“只会死扣教材”,扼杀了学生的创造力。但中学老师并不认为自己没有能力真正做到“因材施教”,倒是对大学有没有气度接受多姿多彩的学生产生了疑问。

“谁说高中老师只会‘死扣教材’?从我个人来说,当然有能力为数学尖子拓展一些微积分、线性代数的基本知识,就像其他老师能够为喜欢历史的学生专门开设唐代历史研究课。但问题是,超出教材的知识无边无际,这需要有一个较为明确的指引。”南洋模范中学数学教师熊晓东认为,人才选拔都应该有一个标准,并且这种标准必须具有科学性、操作性,有连贯的精神阐述。这种标准能给中学老师提供一个方向,例如在教授教材时可以针对不同学生设计分层教学。

当然,高中教材的局限也已被越来越多人所认识。“比如物理、化学、生物这些实验科学,教材远远跟不上学科发展速度。以化学为例,我们的教材基本上都围绕元素的性质、特性组织,可现在世界上的主流化学教材则多是从分子层面展开的,视角的差异十分明显。”上海中学校长唐盛昌告诉记者,他们学校为此开出100多门选修课,就是为了开拓学生的视野。记者了解到,沪上不少高中也都开出了大量选修课,这对老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知识无穷无尽,这些选修课是否能满足学生的多样性,真正与“自主发展”相匹配?这显然是任何一所学校的课堂都无法解决的。一位实验性示范性高中的校长告诉记者:教育的宗旨不是提供多少知识,而是尽可能给学生提供发展的平台,在任何时候都不扼杀、不打压他的潜能,现在不少中学都在朝着这个方向改革。他希望大学自主招生也能真正尊重学生的“多样性”,不要让学生失望。

每到自主招生季,高三的课堂就特别浮躁。教室里稀稀落落,学生跑进跑出,填表、敲章、复印成绩单,还有一些则请假去参加考试了;坐在课堂里的学生也心神不宁,偷偷在底下看各种途径得来的“真题集”……自主招生驾到,打乱了中学原本井然的教学秩序,老师们不禁要问:自主招生可否来得更温和一些?

一个月的“自主招生季”不光打乱了中学原本的教学秩序,更给一些学生无端增设了一个额外的“考试季”。一位中学班主任告诉记者,“班上不少学生每天只睡四五个小时,就为了看自主招生的各种材料,上课的时候偷偷做各种所谓的自主招生真题。”

到底怎样才能最真实地反映学生的素质?怎样才能让多样化的学生真正进入适合自己的学校?对此,唐盛昌建议,大学的自主招生可以借鉴国外大学的经验,采取更温和的方式。“例如在美国,自主招生选拔不是在高三,而是从高二就有序、正常地开始,高校不会组织大规模的考试,决不会打乱中学的正常教学秩序,大学和中学之间也有着许多沟通了解的桥梁。学生有很长的一段时间来准备,可以更好地了解学校,学校也可以更全面地评估学生,这样的双向选择将更合理。”

【观点回放】

本版上期刊发《老观念再不改,你就OUT了!》,来自高校的教授直言:一些中学校长只顾挑自主招生的刺,却没有看到自己的问题和局限。

对于高校自主招生考试打乱教学秩序,给学生增加负担的说法,大学教授认为,这所谓的“负担”其实正是中学日渐“畸形”的教学模式造成的。如今的中学,几乎每个学科都成了应对各科考试的知识灌输,课堂学习基本局限于教材,最多再拓展到教辅书。

“因为要减负,所以我们不能多教呀!”在一些中小学老师眼里,减负就是让学生少学点。而大学教授却并不认同这样的观点:“减负,不是让学生学得更少,而是要让学生学得更高效,培养他们自主探索的兴趣。”

(文见《文汇报》2010年3月29日第7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