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爱德: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制度基础发布者: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 日期:2011-6-20 15:32:00 人气:
2011年上海教育决策咨询委员会全委会推进基本公共教育服务均等化主旨演讲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制度基础世界银行东亚及太平洋地区人类发展部教育局副局长、博士 魏爱德非常感谢会议的组织者给我一个机会,来到这里跟各位一起分享经验和成果。在我的发言里,会提到各种信息。有些信息对你们来说并不是新的概念,而是来自于各个国家的经验,从我的介绍里面可以看出来,上海在很多方面已经做得非常好了。 过去很多国家在教育领域,更多看待的是受教育程度,有多少年的受教育经历。所以很多国际项目的评价重点都在于受教育机会。根据一些教育指标的评价,这些国际教育项目确实很成功,但是他们也有很多问题,从上海的经验来看,你们的教育发展并不仅仅在于量上的扩展和提高,更多的关注质量。我认为你们在这一块做的非常好。在我谈到具体研究的结果之前,我想强调一下教育的重要性,因为国家的财富和未来取决于三个方面,一个是人们的技能和创造力,二是领导人的管理能力,三是影响下一代的能力。这几方面的能力,最终还是取决于一个国家的教育系统能够促进全员学习。 现在我想谈一下:为什么有一些国家做得很好?从整体来看,每个国家在教育方面投入的资金,在教育财政的政策是我们教育能否成功的因素之一。各国经验表明,政策是很重要的,即使是一个很小的国家,政策对的话,结果就不一样了。所以整个国家的政策,只要系统是正确的,基本上就是成功的。 今天会议非常重要,通过这样的讨论,就可以知道我们已经制定了哪些政策,别的国家制定了哪些政策。基于专家学者的研究所提供的一些依据,我们可以了解哪些政策是最有效的。 刚才大家提到公平,实际上从区域、从地区来看,中国的不均衡还是比较小的。中国的均衡实际上要比其他很多国家情况好很多,很多国家的不均衡比中国厉害的多,中国的最穷和最富的孩子、小学完成率等方面的不均等在全球来看还是不严重的,所以不均等现象比较小。 在中国面临不均衡的问题是城乡之间的差距比较大,拿什么来比较呢?看高考的入学率,高考的入学率在城市孩子和农村孩子之间,差距特别大。2007年和1990年,以北京、天津和上海三大直辖市为例,录取率比全国平均提高了23%,但是农村地区提高的较慢,这说明农村的录取率大大低于城市地区。再一个是人群,不同家庭的孩子、经济收入背景不一样,区别也是非常大的。中学阶段这一阶段的数据差异是非常大的,城镇增加24个百分点,同时农村只增加了2个百分点,所以城乡差距是很大的。高中生的学费,中国的学费是最高的,基本上是墨西哥的2倍,印尼的3倍,比有的国家高100多倍,比越南高的更多,越南才1.22元。实际上还有很多国家,高中是不需要学费的。影响孩子入学和上学的情况,除了资金是一个限制因素,还有一个大家对上学的态度,上学实际上会损失一些让孩子工作带来的机会成本。 我们分析这些原因,在改变这些情况,实施各种项目的时候,就要有针对性,比如说他不能上学主要是因为资金,我们就设计了一个经济的转移支付,让一些家庭条件困难的孩子去上学,或者说给孩子一些奖学金,资助他去上学。例如墨西哥做了很大的项目,对这些项目都有很详细的评估,所以有一些数据。现在的项目是有条件的现金转移支付项目,这个项目是非常大的,大概投入占到国家GDP的1%,是一个多功能合作的项目。只要满足我们事先设定的条件,就把这个钱拨付给这个家庭。比如说这个家里的孩子可以上学,并且在学校里面可以不断的进步,这个孩子可以完成高中教育的学习。另外家长定期给孩子做体检,家长参加一些定期的讲座,他只要满足这些事先设定的条件,就把这个钱给家长,让孩子去接受基本的教育服务。对这个项目进行严格设计的影响力评价,就可以看看,这个设计对他的入学、对孩子的继续升学,从小学毕业,到初中,在中学里面受教育,就从设定的这几方面看他是不是有影响的。我们对奖学金做的项目,分析数据发现,贫困孩子,容易辍学的孩子,给这些孩子奖学金、给钱、给资助,他去上学以后,入学率明显的比那些没有拿到奖学金的孩子要高很多。结论就是我们解决了贫困家庭的资金问题,确实能带来孩子入学率的提高。 我们现在面临一个很关键的问题,是质量,解决入学机会相对容易,提高质量是非常困难的一件事情。怎么能够提高质量呢?从宏观管理或者治理的角度来看,很重要的是建立起这样一个问责关系的结构。我们这样一个问责关系从理论上,来解释良好宏观的管理,能够提高质量。在学校层面,推行以学校为基本管理,在学校层面为问责提供更多的信息,在学校层面上为教师建立一个更好、更合理的激励机制,为此在项目里面做了很多成功的尝试。其次在这些项目里面,我们做影响力分析,所有的实证分析的结果,并不是很乐观,我们看到一些积极、成功的方面也看到哪些地方并不那么理想。这说明什么呢?实际上世界上没有一个很简单的办法,就能够把质量提高,没有一个简单的模式,或者一套体系就能做到,就能达到的目的。 在提高质量方面还是有其共同因素、共同的规律去寻找,我想分析一下我们认为的规律,第一是教师,其实在提高质量上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好教师给孩子带来的变化,对孩子的影响是巨大的。在另外一个方面,影响提高效益质量很关键的一点,就是服务的早期。比较来看,中国在儿童早期发展方面的投入是比较少的。而且中国在这一块的城乡差距是巨大的。中国政府对教育改革发展是非常重视的,但是我们看公共投入,中国在早期教育当中的投入是非常低的。 从政治的角度来看,实际上要建立一个良好的制度创新,实际上处理好制度、评估之间的关系,从政府来说要关注早期、关注文化,这些是带来质量变化的关键因素。 从文化的角度来,从过去到现在,我们要经历一些转变,上海也是在转型的关键点。观念理念的转变,首先尽量保持入学的机会,有一些孩子没有,有一些孩子我们忽视掉了,弱势群体的解决,现在要重点确定一个基本、普遍的标准,这样大家都进来了。进来以后怎么样提高质量呢?必须要知道最基本的要做到什么。所以要看看哪些人没有进来,要设立一个标准,让每一个人努力达到这个标准。要从过去统一的到现在多样化的,因为每个孩子的学习方式是不一样的。从提供一个,到给他更多的选择,从提供者到服务者、客户的变化。从过去强调投入,现在要看产出、看结果。从统一化到个体化,从提供公平转到怎么样促进公平,从只是教师去传递知识,把有的经验传递给他,到更多的收集数据、积累好的经验和做法。从制定规则到激励,从一种任意的、随意的,到持续的发展,从一个统一的划分到更多的灵活性。从向上看到向周边各个方面去看,从政府驱动到以学校为基础自我驱动,从初步的状况到努力去推动的状态。我相信政策对于促进学习、对于教育系统的管理层是非常重要的。绝对的公平是非常重要的。 我们谈到在学校管理的过程中,能够把权力下放,给学校更多的自主权,其次还有一个重要的工作,就是增加学校的管理能力。公立学校之间相互的帮助,就可以使弱学校的管理能力得到提升。在这个过程中家庭、社区对提高学校的管理、对提高学生的学习也是非常有帮助的,政府扮演非常重要的作用。 谈到提高质量,很关键的就是要建立质量保衡机制,在教育系统里面涉及到的,方方面面的角色,都要发挥自己各自的作用。学校的教师、学校的负责人,与学校有个体上的作用,而且刚才我们谈到很多因素都很重要,比如说建立标准、加强评估,评估结果汇报,对影响力的评估,资源的分配等等。在这里面,哪些由谁来做,应该做到怎么样,是这样一个框架,才能够使质量保障机制得到细化和落实。 说到对学校整个教育系统的管理,从宏观管理的角度、从治理的角度来说,完全有自主权还是完全没有自主权,是政府来控制还是学校自己来管理,实际上各个国家有不同的做法。每个国家根据自己的国情,还有不同的类型,不同的类型,每个国家不同的情况有不同的做法,并不是说每一个都是最好。 现在总结一下。 第一个结论,提高学生的学业成绩,没有灵丹妙药可以用,但是首先要致力于教育系统,要投入,相信能力可以习得,所有学生就能提高。刚才强调了,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学习质量,不仅仅是提高认知的能力,还有非认知的能力。其实这个非认知因素、非认知这一块,比认知更重要。 第二个结论,要强调提高质量,首先要有一整套政策,不是一个单一的政策,应该是一套政策统一发挥作用,这样好的政策应该是第一目标要清楚,第二要有一个落脚在教学上,对教学的改进,然后整个实施的过程要有效。这一套政策互相配合,能够提高质量。还强调一点,在所有的政策里,都应该是落脚在学生、学校和所有的参与教育过程中,所有的人。 第三个结论,我们在中国所有的改革创新都可以从试点开始,在做试点、做干预的时候,应该在刚开始就有一个很好的评估设计,在整个过程中,能够收集到很好的数据和信息,从数据和信息分析哪些有效、哪些是没效的,怎么把我们有限的资源充分的利用。 从世行的角度来说,不能告诉你们眼下要做什么,因为你们已经知道该怎么做了,怎么做的更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