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上海市教育决策咨询委员会全会第五分组讨论

发布者: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 日期:2011-6-20 16:42:00 人气:

2011年上海教育决策咨询委员会全委会

推进基本公共教育服务均等化

专题研讨

主持人:俞立中 徐 虹

参加人:张民选 袁 雯 黄也放 林洵多 王德忠 张伟江 张德明 何金娣 张 珏 
      陈石燕 金为民 王 斌 竺建伟 杨 利 周 飞 王 宏 杨伟人 张 兴 
      王家一 朱 坚 胡秀锦 李伟涛


精彩论点摘要

2011年6月18日下午,上海市教育决策咨询委员会第五组讨论由俞立中和徐虹主持。各位与会代表从上海实际出发,提出了推进基本公共教育服务均等化需要关注的领域和采取的策略。与会人员争相发言,讨论的内容主要集中在如下几个方面:

1、推进基本公共教育服务均等化,要处理好均等和公平的关系

有专家认为:

新的历史时期,是不是还要坚持把公共服务放在首位,如果要放怎么放?现在大家都接受的一个说法就是,要促进基本公共教育服务的均等化。实际上,公平的一种实现形式是均等,但不能简单把均等等同于公平。公平是一个理念的问题,均等是一个数量一样的问题。之所以讲教育的基本公共服务要均等,就是每个人作为一个人的发展所必须要提供的服务应该是均等的,而有差异的部分很可能就需要不均等了。对于均等的东西,政府要限制范围,并且尽可能必须是财力可以长期保障的。简单说就是,老百姓基本的发展的需要,一定要想办法保证起来,还有一个就是这个财力是不会因为战争、灾害等等因素而中断的。其实这对政府有两个要求,一个是你不能放弃,不能认为市场化可以解决一切问题,市场有它的局限性,比如说学前教育的提供,政府是有责任的,并且提供应该坚持公益性,过度发展民办幼儿园、让老百姓单方面分担学前教育成本是不对的,也是不能让来百姓满意的。现在,上海的公办幼儿园占到了70%,所以老百姓是基本满意的,而有些省市公办幼儿园和民办幼儿园倒挂,老百姓就会有意见。另外,上海教育规划纲要第一次把特殊教育作为一个单独的部分,政府开始承担特殊教育当中的最起码公共服务的部分。还有一个巨大的变化,就是教育资源配置从户籍人口转变为常住人口。当然,随着社会发展,人们对细节差异的感受度越大,也就是说越是发展,老百姓越能感受到里面的差异,所以,一方面要不断的满足老百姓的要求,同时政府要加强政策的宣传和舆论的引导,获得老百姓的认知、认同,只有这样,才能办出人民满意的教育。

有专家认为:

对于这个问题,从概念上说,基本公共教育服务的均等化,它不是上海教育的全部,它是基础,但不能因为这个做到,就说上海教育达到了现代化。基本公共教育服务均等化,核心的内涵是每个人的权利是均等的,不应该受排斥的,是人的发展所需要的最基本的教育,包括义务教育,也包括一些基本的老年教育、职工最基本的培训等等。另外,在教育过程当中也有均等化的问题,但均等不等同于一样。

2、研究制订基本公共教育服务均等化方案,需要充分考虑上海的实际

几位专家认为:

上海制订基本公共教育服务均等化方案,需要从上海的实际出发,要考虑到以下三个方面的情况。第一,充分考虑流动人口的量。这个量不仅包括来沪的外来务工人员及其子女,也包括来沪的境外人员及其子女。这个量近年来在不断增加,而流出去的相对而言就很少,现在上海老年人都不大出去。而要满足这些流动人口的基本教育需求,就对上海教育资源配置提出了比较大的容量要求。这也是上海加快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背景下教育发展的一个特点。第二,把提高质量作为重要目标。推进基本公共教育服务均等化,不是拉低质量。历史教训表明,拉低往往很容易,而提高很难。提高质量,关键不是硬件,而是教师。提高教师队伍质量,不仅仅是提高学历,而是要让教师真正能够为人师表,具有扎实的基本功,让学生愿意跟着学;不仅提高师范大学的培养质量,也要鼓励综合性大学的学生到中小学做教师,并且希望做终生教师。第三,强调保证每一个人平等获得教育的机会。当前要特别关注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教育,给予基本的均等的教育,这也是建设和谐社会的要求。另外,要特别关注老年人,给予基本的老年教育,并营造尊敬老年人的社会环境和氛围。这两类教育具有促进社会公平的意义,是基本公共教育服务均等化中必须予以考虑的。

3、推进基本公共教育服务均等化,必须充分关注学校

也有专家认为:

学校是基本公共教育服务提供的重要主体,推进基本公共教育服务均等化必须充分关注学校。

一是关注学校特色的宣传。现在有些学校招生时家长挤破头去报名,而有些学校却很少有家长带孩子去报名,而实际上并不是这些学校不好,其实是蛮有特色的。为什么存在这个问题?难道是公共教育服务的不均匀吗?其实不全是。近年来,政府大力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取得了卓有成效的成绩,但为什么老百姓不承认呢?我们要深层次思考这个问题。有的学校之所以很少有家长去报名,是因为家长往往几个想法,一是他们说里面的民工子女太多;

二是他们说学校不是名校。什么是名校?家长往往把名校圈定在几个顶尖的学校范围内。而实际上,近年来有许多新型的名校,办学很有特色,校长很有思想,但是为什么没有家长报名呢?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学校的办学成果,还没有得到很好的宣传,还没有为家长所认知、认同。所以,我建议把传统名校以外的新型名校,要开展经验总结、进行推广、宣传报道。应该说,学校是基本公共教育服务的重要提供者,每个学校如何办好特色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命题。但学校办出特色不是都能两年三年取得成果的,所以不能心态不能浮躁,校长要耐得住寂寞,政府推进基本公共教育服务均等化也需要一个过程而不是一蹴而就的事。二是关注校长的领导力。校长作为学校领导者,对于推进基本公共教育服务均等化至关重要。校长一定要头脑清醒,要睿智,要科学,要踏实,光聪明是不行的,光踏实不聪明是也不行,而且校长必须要有境界,境界是很重要,有水平没有境界也是不行的。还有作为校长,必须培养师资队伍,尊重并利用教师差异,通过培训、激励等手段去提高教师的境界,包括做人境界、做学问的境界、做教育工作的境界,这些都直接影响基本公共教育服务均等化的推进。

部分专家认为:

上海推进基本公共教育服务均等化,重点是义务教育的均等化。一方面,促进义务教育公共服务的均等化迫切性很高,不具体展开。另一方面,教育发展是长期性的,教育发展不可能在一夜之间就改变怎么样,推进义务教育公共服务均等化往往存在一些现实的矛盾、两难问题,这个矛盾可能不止是社会的层面,在政府的层面也有,所以在推进进程上不能太急。比较突出的困难有以下几点:第一,城市人口的流向是从内环向中环、外环,甚至外环以外,而教育资源分布是反方向的,无论是教育质量还是数量,总体来说都是内环比中外环好,所以实现教育资源配置的均等需要很大的努力。第二,为满足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接受义务教育的需要,上海通过提高公办学校吸纳农民工子女的比例和农民工子女学校纳入民办教育管理的制度创新,可以说取得了显著成绩,但与基本公共教育服务均等化的要求相比,还存在一些差距,并且随着本市户籍人口子女义务教育入学高峰的来临,义务教育资源容量存在一定的挑战。第三,基本公共教育服务均等化的推进需要经济基础作为支撑,而目前的现状是经济基础好的区县,教育基础也好,相反教育基础不好的区县往往经济基础也是比较差。这自然要适当提高全市教育经费统筹比例,但这个比例提高到多大呢?如果提高到一定程度的话,肯定要碰到现行财政管理体制和以区县为主的教育管理体制。第四,从全市的角度来看,公共服务是在同步推进,特别是在大型居住区、郊区新城。但实际上,教育跟其他公共资源如基础设施、公共卫生资源等相比有它的特殊性。教育跟基础设施比,教育对软件的要求更高,教育的成本更高,而相对于卫生资源来说,教育日常性的要求更高,孩子不可能天天生病,但是小孩子要天天上学。

4、推进基本公共教育服务均等化要注重投入,这也包括人力资源投入

专家表示:

推进基本公共教育服务均等化,在推进方法上有两个重要环节,一个就是硬件资源,每所学校能够得到均等的财政投入,另一个就是人力资源。同样的钱分配下去,如果人力资源差异比较悬殊,学校之间的不均衡是很难解决的。为此,需要加强教师培训,注重每一个教师的专业发展;需要教师交流制度的建立,现在上海已经采取了一些比较好的措施并取得了成效,这方面措施的出台和不断完善是非常重要的。对于高中阶段和大学阶段的教育,在强调均等化的基础上面,可能更应该强调多元化。如果高中后的教育太过分的强调所谓的接受教育的机会和同样的教育目标,可能是不科学的。因为到了义务教育阶段以后,学校应该给予学生更多的选择机会。所以,推进基本公共教育服务均等化,是要分阶段性的,义务教育强调的是财政投入和人力资源配置的均等化。而在高中教育,应该强调学校的特色,给学生更多的机会。到了高等教育阶段,更应该强调学生的选择和培养模式的专业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