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凤玲:经济社会发展的新特征与教育发展新理念

发布者: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 日期:2012-7-5 16:05:00 人气:

2012年上海教育决策咨询委员会全委会

转变教育发展模式

主旨演讲

经济社会发展的新特征与教育发展新理念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社会发展司副司长 王凤玲

一、经济社会发展的新特征和对教育发展新要求

展望2020年我们处于什么样的社会环境,国家的经济社会发展有哪些特征。教育该如何转变来适应国家发展的需要,是我们应当研究把握的问题。当前中国正经历着空前广泛的社会变革,世情国情纷繁复杂,当下我们所处的社会环境,可以概括为“三个没有变,三个不能变,三个正在变”。

(一)当前我们所处的社会环境

三个没有变:人口众多发展不平衡的基本国情没有变,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特征没有变。

三个不能变: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本质要求不能变,坚持改革开放不动摇不能变,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能变。如果发生动摇就有可能陷入混乱,国家的现代化进程有可能终止。

三个正在变:经济体制深刻变革、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这些变革在给我们发展进步带来巨大活力的同时,也必然带来很多矛盾和问题。

(二)未来5-10年社会环境变化新特征

“十二五”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也是矛盾期凸现期,更是这种防止掉入转型陷井的一个关键闯关时期。2011年我们人均GDP已经突破了五千美元,到2020年实现十七大确定的人均GDP比2000年翻两番的目标,现在看起来前景清晰。但是也应该看到当前和未来国内外形势还是非常的复杂,经济社会发展中各种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仍然十分的突出。各种阶段性,结构性矛盾相互交织也非常明显。在经济转型、社会转型和文化转型并行的社会大变革中,未来十年,我们面临严峻挑战。

第一是经济结构的转型进入攻坚阶段。产业结构,需求结构、要素结构加快调整,资源、环境的约束加强,发展环境的不稳定和不确定性上升。例如,中国与周边国家恩怨纷争,国内收入分配差距,同新疆西藏等三股势力的斗争等。

第二是城乡结构的转化压力进一步加大。城镇化在加速推进,但城乡二元结构制约依然明显,缩小城乡差距实现一体化发展的要求日益紧迫。

第三是消费结构从生存型向发展型升级。群众对提高生活水平和改善生活质量的愿望明显增强,消费需求从物质需求转向精神需求,突出表现在教育、卫生、体育健身、文化旅游方面的需求逐步增加。

第四是社会结构趋向多元化,公民意识觉醒,社会组织增多,社会结构变复杂。中国传统社会国家意识比较强,从“国”直接管到“家”,中间的“社会”发育不足。随着公民意识觉醒,社会组织增多,社会的阶层结构、组织形态还有利益格局都会发生变化,可能复杂的程度会很高,对基本公共服务的公平要求会越来越强烈。

第五是人口的结构变化比较快,老龄化加剧。有人统计,中国65岁以上人口2010年占到9.4%,2020年将近13.6%,到2030年可能要占到18%左右,2050年的时候估计超过30%。这种人口年龄结构的变化可能对新生劳动力的受教育程度,以及就业与教育培训之间的关系要求会产生影响。

在这种剧烈变动的社会环境下,要继续推进民族复兴大业,保证国家长治久安,进一步增强国民的安全感、公平感和幸福感,是非常重要的问题。

(三)对教育发展的新要求

未来一段时间,对教育发展的要求是四个方面。一是要求教育要适应国际竞争新形势的需要,二是要适应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和实现现代化的需要。三是要满足人民群众对教育新期盼的需要,四是要顺应教育事业科学发展的需要。

二、教育发展的新理念

(一)三十年教育改革发展的成就

经过30年的改革开放,教育得到了快速发展取得巨大的成绩。最突出三个方面。第一,教育发展水平实现了整体提升,国民受教育年限和各级事业毛入学率得到显著提高。第二,保障教育优先发展的制度安排基本健全,教育的法规和政策体系基本上完善,城乡免费教育全面实现,国家的教育资助体系日趋完善,4%的目标落实。第三,覆盖城乡的教育公共服务的体系初步建立。这些成就的取得是在科教兴国战略引领之下,发挥人民教育人民办的制度优势,全社会共同努力的结果。

(二)突出矛盾和问题

今天我们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看,教育有两个方面的突出矛盾和问题:一是教育改革相对滞后,相对于经济领域改革来说,教育改革比较落后。例如,市场机制的作用和社会参与不是很充分;现在社会开放多元,环境变化了但教育的一些理念还没有完全跟得上;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了以后,教育需求变化了,但是我们教育服务的方式还没完全跟得上。二是发展失衡问题比较严重。教育领域资源配置和布局结构不尽合理,造成城乡之间,区域之间,不同的社会群体之间发展水平的差距较大,引发的社会问题比较突出。

三、新时期教育发展的政策趋向

第一,以学生为中心。是以人为本理念在教育战线的具体化,是理念重大转变。过去30年的教育发展,比较多体现在教育要为国家发展的需要服务,现代化建设需要什么样的人才,教育就要满足人才规模和结构的塑造,对国民个人发展的要求关注不够。未来,从国家发展需要转向兼顾为公民个人的发展需要服务,要强调保证学生的健康成长,关心每一个学生。为学生服务,把育人作为教育工作的根本要求。

第二,促进教育公平。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首次把促进教育公平作为国家基本教育政策提出,促进教育公平已被提上日程,教育公平的问题越来越突出,要重视这个问题。首先,义务教育公共服务质量上要均衡,要保证公平。其次,非义务教育要促进入学机会公平。第三,要从中国实际出发逐步推进公平,先县域内,再扩展到省域内,逐步走向区域和全国的均衡。

第三,尊重规律科学发展。教育是科学,要尊重人的成长规律。过去一段时间,有些地方自觉不自觉地把教育作为促进区域发展、拉动经济增长的手段,学校的建设和布局,较少考虑人口分布和教学功能的需要,而是作为形象工程和标志性建筑,盲目贪大求洋,奢华铺张。我认为,教育发展在硬件建设上,应当倡导节制、内敛的理念,提倡节俭实用;在软件建设方面,应当提倡厚德、求真的理念,反对急功近利。要尊重规律,例如,对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非常重要,但就有观点认为拔尖创新人才应当从幼儿园开始就甄别和培养,我们认为这个观点值得商榷,教师培养人才也要尊重科学,要符合人才成长规律。

目前,中国的教育短缺时代已经结束,客观环境为教育的科学发展提供了可能和机遇。

(根据录音整理,未经本人审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