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德秀:创新驱动与大学发展方式

发布者: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 日期:2012-7-5 16:22:00 人气:

2012年上海教育决策咨询委员会全委会

转变教育发展模式

主旨演讲

创新驱动与大学发展方式

上海交通大学党委书记 马德秀

一、大学转变发展方式的强大的外部推动力

大学转变发展方式的外部推动力主要是来自于三个方面:

第一,经济转型和创新驱动。

我们国家十一五时期,经济年增长达到11.2%,稳居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然后我们的人均GDP为美国的1/12,日本的1/10,我们要以世界上人均最少的资源、最为脆弱的生态环境,来承载世界上最大规模的人口和最大规模的经济活动,所以我们面临的是资源供给、粮食供给、环境可持续发展和生产要素生产成本上升等等前所未有的挑战,中国经济从“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的转型已经刻不容缓。

第二,社会发展和创新驱动。

13亿人口的中国正在探索人类历史上最大庞大,影响最为深远的现代化的进程,正在沿着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相互支撑共同推进多轮驱动的道路快速发展,正在从文化大国向文化强国迈进。中国现代化进程中,既有中国面临的重大问题,更有发达国家从来没有遇到过也不可能遇到的重大前沿问题,这些问题既有中国特定文化的因素,也有世界发展的共同背景,所以需要哲学科学社会,为中国的社会发展和文化崛起做好理论支撑,从科学理论的解释上和技术上解决中国改革发展的重大问题,沿着自己特有的轨迹和逻辑走出全新的道路,在若干方面能够引领世界,为人类文明进步做出我们中国不可替代的贡献。

第三,国际竞争与创新驱动。

当今世界新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又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关头,新产业革命出现端倪,一些重要的科学问题和关键的核心技术,正在发生革命性的突变,这种先兆日益凸现,所以很多专家都在认为第三次工业革命正在全球范围内兴起,世界各国抢占高等教育、科学技术、尖端人才等战略制高点的竞争更加激烈,全球进入空前的创新密集和人才争夺的新时代。因此,在这种驱动力下,大学把人才培养和科技创新的目标真正聚焦到世界科技前沿,聚焦到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性、战略性、基础性的重大科学技术研究和应用问题,围绕着粮食安全和农业发展推进农业科学技术的创新,围绕解决资源环境的约束和可持续发展,推进高新技术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围绕重大疾病的预防控制和公共卫生,推进公共卫生的健康科技创新,围绕应对气侯环境的变化和防灾减灾,推进环境生态科技创新等等。

这些是我们大学转变发展方式强大的外部推动力,也是我们大学的时代责任和使命。

二、大学转变发展方式的内驱力

在讨论大学转变发展方式内驱力这个问题的时候,我想到最近我到国外考察时的四件事引起的思考,与大家分享一下。

第一件事是去年参观MIT150周年校庆。我当时随同延东国务委员出访,观看了MIT建校150周年的展览,它所展出的150件展品是成立150年来影响人类发展的重大发明。同很多大学隆重庆祝、展示成就的氛围不同,MIT开展了为期150天的讨论,主题是反思如何继续进入研究的前沿以及世界面临的最紧迫的问题,他们提出在国家和民族发展陷入危机的时刻,更加考验人类有限的创造力和理解力,更加依赖科学和技术的进步,MIT必须保持顶尖研究型大学所必须的目标,创造更辉煌的未来。因此,他们经过150天的反思之后,拿出了未来的战略、未来的发展重点,同时提出发展战略中一些具体的目标和一些具体的方向和内容。这个给我一个很大的启发,什么是真正的世界一流大学?当世界和国家面临挑战和危机的时候,大学应当作出什么样的贡献,承担什么的责任?

在我到美国哈佛大学访问的时候,当时我重点是考察哈佛大学的转化医学。结果转化医学的主任不跟我谈具体的科学问题,而是给我画了一张图,画了两条曲线,横坐标是时间轴,纵坐标是发展的速度,在这两条曲线里面,一条曲线是指生命科学发展的曲线,在过去的几十年里,发展的非常迅速,另一条曲线是临床医学的发展曲线,几乎是一条水平线。因此,他提出反思说30年前的疾病诊断方式,至今仍然保持不变,没有太大的发展。为什么生命科学的发展和临床之间,会出现越来越大的鸿沟?我们大学应该怎么来反思和看待这个巨大的鸿沟?所以,他提出,美国的大学要反思他们的论文导向成为了科学发展的目的。另外,他们也在反思NIH的组织模式和资金投入的方式,不利于交叉继承,不利于大团队的形成,而突出个人和个体的作用。所以,每当我跟一些一流大学的接触过程中,我强烈的感觉到,他们的这种境界和追求,他们的这种胸怀和目标。

第三件事情是最近我收到密斯根大学校长给我的一个邮件,他非常兴奋的告诉我,他们和伯克利还有其他五所大学连锁搞网络课程联盟的事情,而且他告诉我这件事情的深远意义。另外哈佛大学和MIT,他们这两所相互敬重的著名大学也在宣布结成新的伙伴关系,提出来MITX和哈佛合作推出网络教育的计划,这个计划的目标是最终吸纳更多的名校参与,通过一个统一的平台,向全世界提供更广阔领域的网络资源,世界各地的学生可以免费注册,通过视频上课,经由网络考试和做实验,修完课程后获得学分。因此在这个事情出现之后,MIT仅仅一门课程就仅仅有一亿人在使用。所以这给我们一个很大的反思,在未来网络课程发展过程中,是否会翻转传统的“学生在校上课,回家做功课”的方式,在新型的远程教育下,学生可以自由地在老师的辅导下,从全世界选择最好的的教师和最好的课程来进行学习,用人单位并不看重他是从哪个大学毕业的,看重的是他学完了什么样最优质的课程,所以在这种思想指导下,MIT主动找我们学校探讨建立云端大学的事情。这样一种人才培养模式的新挑战,对我们目前大学存在的方式和影响值得我们反思。

第四件事是关于我们大学的科技创新。我们学校有一个非常典型的例子,氟离子膜是氯碱工业和新能源汽车的核心材料,长期被杜邦公司垄断。我们学校的教授经过多年的攻关,实现这一技术的重大突破,现在已经逐步实现产业化,而且仅仅产品的销售收入,就达到10多亿。正是因为有了这种国产的离子膜,国家发改委才于去年明令淘汰隔膜法烧碱生产装置,产业由此而实现升级换代,同时打破了杜邦公司的垄断。但是就是这样一个好技术却在上海无法开花结果,最后是被山东作为他们山东的第一大工程,由民营企业投资形成产业化。像这样的例子太多太多,高效的科研成果大部分束在高阁,激活这名休眠成果的最后一把火如何来点燃,大学潜在的创新活力如何激发是值得思考的。

通过上述四个例子,我想说明一个问题,大学是最具反思精神的知识机构,当社会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的时代,大学也在不断的发展和丰富自身的认识,不断反思自身的使命和责任,这是大学永恒的精神内需力,它应该激发我们能够主动、自觉地引领社会的变革,通过自身的变革激发社会的创新活力,这也是大学作为特殊的社会组织应该体现自身存在价值的必然选择。

三、转变大学发展方式的思考与探索

创新驱动时代对大学未来的发展创造了新的机遇,对大学发展转型提出了新的要求,大学如何转变发展方式,适应时代提出的要求和挑战,关键要在办学实践中有突破性的举措。

第一,转变大学的办学理念。

转变大学办学理念,首先要回答什么是世界一流大学,近年来我们国家不少大学在进行国际对标,寻找差距快速赶超的过程中,常常着眼于世界一流大学某些方面的表象。比如说高水平的论文,科研经费等等作为一流大学的根本特征,而忽视了对一流大学本质内涵和发展路径深层次的研究,结果在在学校里出现了国家战略和世界一流之间是对立的、矛盾的,服务国家战略是大学发展的权宜之计,做应用研究和科技转化是低人一等等等,高校做科研不等同于中科院,也不能等同于企业,要坚持人才培养、学科建设、科学研究三维一体的模式,要聚焦在国家急需世界一流的目标上,在产出成果后,还要把知识条例化、规范华,丰富原有的学科或者创建形成新的科学,在培养人才服务社会中要实现知识创新的价值, 所以必须要改变目前单纯以项目以论文数量为主的考核评价方式,一定要转变到注重原始创新的质量,注重解决国家地区重大需求贡献度为导向,以次设计评审、绩效我们的科学研究。
因此,我们认为判断一所大学是否是世界一流,关键有四条标准:

第一是能不能培养出一流的学生,这是最根本也是最长远的。第二是能不能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不可替代的重大贡献,这是大学的价值体现。第三是在国际可比的关键指标上进入世界前列,这是必要条件但不是充分条件。第四是要有自己独特的办学理念和大学文化,这是大学软实力的体现。所以说国家战略和建设世界一流是统一的,而不是矛盾的。坚持需求导向,坚持开放办学,坚持以解决问题为根本,全面开放,深度融合,创新引领中国的一流大学一定是在解决中国发展过程中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中而产生。

第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近年来社会上关于大学人才培养的置疑之声不绝于耳,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核心是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杨校长刚才给我讲,教书育人一定要成为教师最重要的事业追求,关于本科生的人才讨论的很多,今天不说了。对于研究生的质量问题,最近我们学校在反复研究两个事情,第一个事情是我们迫切需要转变研究生教育的观念。30多年来前,我们国家恢复研究生招生和设立学历制度时,在当时特定的时代背景下,确定了研究生培养和倾向于学术型研究人才的导向,也是我们国家研究生教育的重心一直停留学科建设的层面。在今天这样一个时代大变化的前提之下,我们在研究生的培养问题上,怎么样能够在创新驱动的新时代面向经济社会建设的主战场培养高端人才的能力,是值得我们认真研究的。因此,研究生教育要不断的增强主动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意识和能力,要成为经济结构调整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促进者,要更加适应现代当代科技创新交叉融合和提升自主创新能力的需要,要促进产学研的紧密融合,要在服务国家重大需求中培养具有真正创新能力的高端人才,实现研究生教育与社会经济发展战略的对接,当然观念转变之后,涉及到导师学术评价标准、研究生题目的确定、课程体系等等一系列方面的改革。
第二是研究生培养实现从宽出向严出转变。最近我们学校正在研究,已经得到教育部批准。我们在人才培养中入关口控制的严,但在出口关没有动真格,淘汰率几乎可以忽略不计。国外大学招多少博士,完全根据指导教师的科研项目,科研经费,不需要政府审批,但是在研究生的培养过程中,培养环节上控制的很严,从课程学习到资格考试再到的学位论文,层层把关,淘汰率非常高,理工科一般是30%到40%,人文社会科学高达50%,这种做法值得我们对比和反思。通过出口控制,倒逼我们国家的高端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具体来说就是根据国家急需,世界一流来调整和优化培养目标、培养内容和培养方式,确定不同学科、不同专业、不同层次的人才培养规模,强化人才培养的过程管理,捉好抓好各个关键环节、明确一定的淘汰率,确保高端人才培养的质量。

第三,建设适应多目标要求的大学师资队伍。

大学作为科技第一生产力和人才第一资源的重要结合点,在驱动创新时代的地位和作用更加突出,国家和社会的要求越来越多,而且越来越高,大学越来越成为多目标的综合体,大学师资队伍如何适应创新驱动的多目标要求,日益成为大学转型急迫的现实话题。确立人才强校主战略,我们学校是从2004年开始明确,为实现创新驱动发展提供不竭的源泉,加大高层次人才的力度,包括人才团队的引进力度,积极参与国际人才的竞争,加大用人制度、薪酬制度的改革,坚持和分类发展改革作为师资队伍改革的重要抓手,着力实现大学师资队伍从单一结构向多元结构的转变,根据教学科研并重型、科研为主型、教学为主型等不同类型教师的特点,通过分类引进、分类培养、分类晋升、分类考核等重要环节,建立完善多元化,科学合理的师资结构体系。

既有自由探索,潜心于追踪世界科技前沿学术型人才,又有引领国家科技走向的战略科学家,还有直接服务于经济社会和地区发展的专家型人才,同时放手使优秀青年人才,促进他们在实践中脱颖而出、茁壮成长,所有这些,都有助于人才培养,使各类人才的创新活力得到充分的激发,创造潜能得到充分的释放。

最近学校常委会又通过了以重大需求和重大任务为牵引,着力建设高水平的大科研团队的政策,现代科学发展重大科学问题和社会问题的解决,越来越需要集体的力量和集体的智慧,单打独斗、单枪匹马很难有大的作为,大学要彻底改变不利于团队形成和团队发展的制度和文化,从两个方面着手。要建立校内有队,校外有体,国家有位的大科研团队。一是建立完善以团队为导向的考核评价体系,推动教师从注重个人名声向注重团队贡献转变,在不同层次人才之间建立利益共同体;二是加大专职科研队伍的建设,通过改进事业编制的名额,科研经费使用办法等等建立一支以科研任务为导向相对稳定的专职科研队伍。

第四,学术组织模式的改革。

高度分化与高度融合并存是创新驱动时代、科学技术发展的显著特点,建立完善灵活度更高,适应性更强,创新活力更大的大学学术组织,用做长学校的长板,去补国家的短板,是转变大学发展方式的重要推动力,加快推动学校学术组织,从学科导向型转为问题导向、需求模式导向,加大学科的交叉和集成,对接国家重大需求,组织跨学科的团队,深化大学学术组织模式的改革创新,积极构建大学校内协同与校外协同并举的协同新机制。

长期以来高校内部创新力量分散,外部创新整合力量不强,创新资源和创新要素相互脱节的问题较为突出。总书记提出“协同创新”,我认为协同创新的核心是通过体制机制的改革,构建更加有利于承担和完成国家地方重大任务的协同创新的模式和平台,实现创新方式的根本转变。通过改革来达到协同创新,提升协同创新的能力,协同创新的实质就是探索市场经济条件下集中校内外的创新力量,办大事的新机制,就是围绕共同的目标通过创新资源与要素共享的物理结合,实现化学反应的协同发展。

在历史长河中一大批大学基业常青、拥抱青春,一大批大学快速崛起、充满活力,但也有一批衰落了。那些经过大浪淘沙、独领风骚的大学,都在为服务国家、造福人类作出不可替代的贡献,同时也实现了自身的发展。这些大学在从普通走向杰出的跨越和蜕变过程中,都体现出强烈忧患意识和使命责任,都表现了敏锐的机遇意识和超常竞争意识,与时俱进的实现大学自身的变革,这就是大学之树长青的根本原因。

(根据录音整理,未经本人审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