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上海市教育决策咨询委员会全会第五分组讨论发布者: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 日期:2012-7-5 17:07:00 人气:
2012年上海教育决策咨询委员会全委会转变教育发展模式专题研讨主持人:张伟江 胡瑞文 参加人:袁 雯 林洵多 张伟江 傅爱明 胡瑞文 薛喜民 张德明 石伟平 张 强 精彩论点摘要2012年6月30日下午,上海市教育决策咨询委员会第五组讨论由张伟江和胡瑞文主持。各位与会代表转变教育发展模式主题及若干相关议题,争相发言,讨论的内容主要集中在如下几个方面: 一、上海教育转型发展的多视角审视与会代表认为,上海提出“创新驱动,转型发展”这个主题非常好。在新形势下,上海要加快教育的更多方面的建设,率先实现转型发展。教育模式转型要从多个视角来理解,从多个层面来实现。比如,从某种角度来说,从以教师为中心转向以学生为中心,也是转型的方面。 可以谈两个视角: 1、上海如果要成为真正的国际性大都市,那么要不要建成全国规模最大的教育中心?上海有能力为全国培养更多的人才,为全国作更大的贡献。 2、教育的转型发展,应该是从粗放型的发展转到效益型的发展。 (1)上海提出要发展成为四个中心:经济、金融、贸易、航运,还应该加上教育、卫生、科技、文化四个中心,因为只有前四个中心,还不能使上海成为真正的国际大都市。在上世纪三四十年代,上海的高等教育占全国的1/3,当时60%-70%的名人都有过在上海受教育的经历。现在这个比例下降了。 (2)现代服务业有两种,一种是生产服务业,还有一种知识服务业。不能把教育仅仅看成一种福利事业,而是要看成一种服务产业。目前来说,上海教育国际化的步伐太慢,应该更多地进行中外合作办学,更多地引进国外课程和资源。去年李光耀在上海谈到,上海在教育、语言、传媒等方面要加快国际化进程。上海大概在五十年代,本科生规模占全国10%,现在只占1.5%左右。所以我们现在的高等教育需要加快发展。因为如果把教育看成第三产业,即教育服务业,那么这种服务业就可以带来大量的消费。 (3)上海的教育不仅仅是研究成果,更要扩大规模。中西文化交流要做大,据统计,现在每年想出去的高中生有20—30万,实际出去的是10几万。现在的普通高中可以招10万多生源,但限于上海的人口,只招到5.5万人。如果高中开放办学,至少可以提高50亿的GDP。 (4)高等教育要提高层次。今年的高考人数和录取人数大概持平,如果不提高层次和质量,将来要面临挑战。为什么我提出上海要对外地招生?每年都有很多外省市人口进入上海,我认为要使他们提早来。如果从高中生就引进,尽早学说上海话,尽早融入上海文化,提前在上海消费,毕业后留在上海就业,比从外面引进已经毕业的硕博士要好。 这些年来,我们的思想还不够解放,上海必须在全国求异。例如,上海的招生制度也可以有一定解放,能不能民办高校、民办高中可以实行自主招生?比如,华师大学前教育系可以自主招男生?先招生有优先权,可以让学生到他喜欢的专业去,从而减少高考压力。 总之,教育要转型发展,这个主题很有意义。可以从多个角度去理解和阐释,需要我们进一步解放思想,很多政策的设计都可以有调整,要加快上海改革的步伐。 二、教育转型发展如何协调解放思想和统一思想?有代表认为,上海高等学校在全国有影响的比例越来越少。而上海作为一个国际性大都市,大量的服务业要求从业人员具有较强的外语和服务意识,这些都需要在高中以后接受教育支持。按国际上的某种研究结果来看,国际发达城市的居民对教育的要求更高,所以我们应该为上海的每个学生接受更高层次、更高水平的教育负责。 关于教育转型发展:1、转型和探索要有危机感,这种危机感不是一时产生,而需长远关注。危机感要让每个老百姓不同程度地感受到。2、从教育的价值、质量、管理、评价等大布局上对转型定方位。从微观层面看,模式的探索和建设和人的观念、习惯、价值分不开。从宏观政策环境方面来说,要提供氛围。制定的政策一定不要一刀切,政府还要提供服务,鼓励百花齐放。 三、各类教育的转型发展还有一些与会代表从自身研究领域,具体谈对教育转型发展的见解。 (一)上海职业教育的多项转型发展有代表认为,职业教育的转型发展应该是:1、职业教育的价值追求:从“经济发展”“ 社会和谐”到“人的职业生涯发展”;2、职业教育的发展重点:从“中职”到“高职” (上海“创新驱动、转型发展”的需要);3、中高职贯通培养的策略:从“中高职衔接”到“中职内生”;4、中职教育的重点:从“职前培养”到“职后培训”( 注意上海劳动力的结构特点);5、高职教育的重点:从重技能到重技术重复合;6、人才培养的重点:从“硬技能”到“软技能” (重视通用职业能力的培养);7、内涵建设的抓手:从精品课程到精品特色专业,把握内涵建设的逻辑起点;8、专业建设的逻辑:从学科相关、专业相关到产业链相关,重视生产型服务业的发展;9、专业建设的重点:从专业课程到专业标准,尤其是与国际接轨的专业标准;10、课程改革的重点:从课程开发到课程校本实施;11、专业教学的形势:从大班教学到小班化教学;12、职业教育的内容:从不管绿色到关注绿色产业、绿色职业与绿色技能;13、职业教育受益面:从传统受众到面向全体社会成员,如残疾人的职业教育与培训;14、职业教育的责任:由学校到企业,试行现代学徒制度;15、职业教育的管理:由教育相关部门到跨界圆桌会议;16、师资队伍建设:由双师型教师到双师结构;17、师资培训的对象:由校长骨干教师到专业负责人;18、师资培训的相识:由校外培训到校本培训;19、职教投入的形势:由专项建设到生均保障。 (二)老年教育如何转型?有代表认为,上海的教育转型除了高等教育、基础教育、职业教育以外,还有需要关注老年教育。这可以基于两个认识来谈:1、上海已进入老龄化社会。户籍人口400万老人,占到上海户籍人口的23%。根据统计分析,每年要增加15万到20万,到2020年,户籍老龄人口大概要630万,以1400万户籍人口为基数,接近40%。根据最近的调研,还有很多外籍老龄常驻人口,主要是新上海人的父母。每年要产生年轻的15-20万的年轻老人,他们的学习需求很旺盛。2、上海560万外来务工人口中,80后占到260万,年轻的外来务工人员,需要培训。就业前后都需要培训,我们的公共教育服务准备好了吗? 因此建议:1、教育财政投入要倾斜,投入结构要改变。让一线职工得到培训。但我们的企业没有这种意识,所以要强调企业的社会责任。2、教育公共服务的布局。教育的空间布局要调整,比如,开放大学就是为老年人提供教育服务的开放平台,让老年人就近就便地进行学习,即教育产品要送到终端上。老年人的学习不一定是追求学历。3、要开放政策。开放一些领域,教育 卫生 文化 金融领域,鼓励社会资本办公益性或盈利性老年教育服务业。外来人口的进入是一支生力军,一定要给他们提供职后教育,这就需要社会资本的进入。4、探索多样化的适合老年人、适合职业培训的教育。要改变以前的模式,正如上午专家提到要“翻转课堂”。 (三)终身教育转型:教育转型发展的新领域终身教育是从婴儿到拐杖的教育,越来越受到重视,可以覆盖人的整个一生。上海提出“为了每个孩子的终身发展”的理念,我比较认同这种提法。终身教育应该关注所有人的教育,除了大中小学生以外的人也要关注,他们的能力技术素质直接影响到整个社会的实力。比如,上海电视大学现已改名为上海开放大学,提倡时时处处人人可学。我们的办学理念就是“为了一切学习者,一切为了学习者”。许多被普通高校遗忘的角落,我们要去充实。要以开放的理念,充分利用很多普通高校的优质闲置资源,为更多人服务,我认为这是教育转型发展的新领域。 四、对教育转型的其他新认识其他代表也从不同角度发表对教育转型的思考与认识,主要归纳如下。 (一)上海教育要引领世界发展上海教育要从“与国际接轨”转向“引领世界发展”。这是上海教育发展必然的转变,基于如下认识:1、转变教育发展模式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提升教育质量,转变教育发展机制,势在必行。2、上海教育发展如何进入世界?要在国际学术组织中占有一席之地,要发起教育国际交流组织,不仅仅是多开几个国际学术会议,只是参加,而要其主导作用,发出中国人在教育领域的声音。即,上海应该成为国际教育交流的中心城市,因为有地位才有作为。3、我希望有六个教育发展转变:从局部向全局转变、从参与到引领转变 、从被动型向主动型转变 、从从属型到创新型转变、从引入型向输出型转变、从模仿型向创新型发展。这需要政府教育决策与推动,教育经费投资机制要保障,评估标准要有新标准。期望上海的教育转型要放长眼光,引领世界发展。 (二)重视老领导、老专家在上海教育转型中的作用1、上海教育面临导向的转型。从供给导向向需求导向转变。社会发展需要什么教育、人的发展需要什么教育,围绕这个主题来转变。 2、老领导、老专家在上海教育转型中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教育系统的老领导老专家是个老有所进的群体,他们始终关注教育事业,引领教育事业发展。 (三)教育转型发展需要增强后勤支持上海教育会堂办了十几年的教育培训,我认为上海发挥着榜样引领、辐射全国的作用。如何进一步拓展教育发展?提供一定的后勤支撑也是必要的。 (四)如何正确介入教育转型发展上海教育转型怎么转?现在有一薄弱地方:有效途径问题,即路和桥的问题。有代表建议,重点要放在学校和教师上,要有正确的介入。现在教师在发展中存在很多问题,这在制度方面需要要梳理。我认为现在对教师的评价有问题,怎么样让教师的主要精力放在教学方面是这个问题的核心。因为对学生的影响最终是由教师实现的, 把对教师的激励开发出来,让他们放开手脚,同时要有正确引导。学校和教师这一块的改革才能真正实现教育的转型。把教育问题归结到制度、文化这些层面,一直只是兜来兜去,却得不到问题的根本解决 。教育转型最后的“临门一脚”,真正发挥作用的就是跟学生接触最多的教师和学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