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学术活动月:教育部发展规划司统计信息处李燕丽处长在“新形势下宏观教育决策服务的新挑战与能力建设”专题论坛上的发言发布者: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 日期:2012-12-7 23:12:00 人气:
感谢给我机会。听大家讲的时候,我也思考一些问题,我想结合我自己从事的工作领域,尤其是结合跟上海教科院这么多年合作,谈几点想法。 首先我还是想感谢给我这个机会,这个机会主要是学习,因为我也参加过很多论坛,参加论坛的前提是因为我做统计工作,为大家提供服务,在相关论坛当中总是容易被邀请。但是参加今天这个论坛,感觉角色不一样,离我很近,离我工作、自身非常近,所以特别有感情,也有感觉,这是我想利用这个机会表达我的一个意思。 第二我这个角色是什么呢,刚才张司长已经代表我们司讲了一些对上海教科院未来合作的期望,以及他的一些思考,提出了一些需求。我这个角色一方面既是需求者但同时又是大家最大的用户,所以我觉得压力更大。研究的基础是什么,包括教育管理,就是我们的研究是服务于宏观决策的,服务于教育管理的,但是我是什么角色?我觉得我是所有这些研究的基础,当然也是管理的基础。张司长对大家提的是需求的角色,当然我更多从需求角度提出是为我所用,同时我要考虑我用这些恰恰是为角色提供支撑的。 第三我说一下自己的思考,借这个机会将我们很关心的几个问题说一下。 第一个是教育现代化的指标。十八大结束后,至少三位部长在学习十八大精神的时候同时提出。袁部长在十八大结束之后第一天上午给我们做的辅导报告中就说,十八大报告提出到2020年要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到2050年要全面实现教育现代化,到底什么是教育现代化,用什么指标去衡量,用什么指标评价,需要有关部门去组织研究。我们司前几年也是借助上海教科院智力所做了一些基于统计数据实证分析,但是还远不能满足领导提出的需要。袁部长强调我们中国关于教育现代化指标的体系要认真研究,这个指标体系不是套用OECD,也不是套用美国,我们要研究出来符合我们自己国家发展要求的评价指标体系,未来面向全国,面向世界,甚至以后要分级,各个省都可以参考。我想可以借助上海教科院前期工作的基础,结合部领导的要求,尤其是十八大后领导提出的目标,到底我们认为政府决策能为政府的评价,监测提供什么。 第二个内容非常急迫,前两天国家统计局有个论坛,会上得到信息,国家统计局已经对全国六普人口普查情况做了一个评测。总体来说,相对于五普,六普工作质量是不错的,但对我们教育影响最大的是低龄段的漏填率非常高,六普的10—19岁人口与五普0—9岁人口对应看,比五普登记时多出1700万人,平均每个年龄要超出144万人。他们给出了一个量值,但是我们怎么办。12月中旬我们教育事业统计就要做全国汇总,对教育发展情况进行评价的几个关键的“率”都要用到人口,怎么用。结合六普数据,再结合目前学生的情况,人口尤其是学龄段人口究竟是一个什么状况,需要研究。这个需求是对教育部决策的重要支撑。 第三工作层面,统计是提供决策支撑,目前我们最需要两个方面的论证,一个是对高等学校的性质类别的界定。这么多年布局结构调整之后,学校类型发生很大的变化,但是没有机构研究什么叫做综合、什么叫多科,所以我们每年统计出来的结果,在学校性质类别界定上有很大的问题。另一个是中职学生的折算口径。我们现在做中职办学条件的监测评价指标体系,发现中职学生到底怎么折合,没有人研究。这两个问题的研究得做,而且对统计贡献很大,也是对决策和研究的贡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