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关于我们
上海市教科院民办教育研究所简介
撰稿人: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 日期:2010-10-11 浏览量:7847
所 长:董圣足 党支部书记:何金辉
副所长:唐晓杰
熊莉娜
上海市教科院民办教育研究所是一家在上海和全国率先进行体制改革实验的、专业化的教育科研机构。本着“科研为中心、学校为基地、周边事业作保证”的原则,我所坚持走一条产学研相结合的道路,架构起理论与实践相贯通的桥梁。近年来,我所先后承担了国家“八五”、“九五”、“十五”重点课题和全国人大、教育部、上海市政府、上海市教委委托的大量研究项目,撰写出版了一系列民办教育理论专著,还编辑发行了公开和内部交流的6种期刊资料。与此同时,我所还广泛建立教育实验基地,建设了一大批有教育特色和品牌效应的民办实验学校,并将学校实践中遇到的问题上升到理论的层面加以研究,在深入研究的基础上,将成果应用于指导学校的实践,从而形成了理论与实践之间的良性互动。经过多年的探索和研究,我所先后有一批研究成果获得了国家和上海市的教育科研成果奖。其中民办教育丛书获得了2005年度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成果奖。
我所之所以能取得今天的成绩,能够由小到大、不断发展,在上海和全国产生—定的影响,特别是在政府宏观决策研究领域享有一定话语权,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原因。
一、坚持为政府宏观决策服务
民办所研究的基本定位是“顶天立地”,“顶天”就是立足我国社会发展的宏观背景,围绕教育改革的热点、难点问题。为政府的宏观决策服务。如何为政府的宏观决策服务呢?我们在实际工作中主要解决了三个方面的问题:
第一解决了认识问题。有种观点认为研究机构应保持其独立性。不应与政府靠得太近。但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即由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后工业文明的转型,这转型的实质在当前体现为内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就教育领域而言,首当其冲的改革是实现教育体制由政治行政管理模式向经济市场管理模式的转型,这种转型不可能仅仅依靠学术力量来实现,而必须由国家、政府这双大手从上而下来加以推动。另外,从我国情况看,教育国家化的总趋势在转型期教育改革的进程中不会发生实质性的改变、只是国家作用于教育的范围和方式将会发生变化。
因此,层次越高的改革,影响面越广,如果决策不当。造成的不良影响就越大。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我们这样的研究机构从自身的实际出发、瞄准自己熟悉的领域、力所能及地做好为政府的宏观决策服务就显得尤为重要,不仅能使相关领域的政府宏观决策程序更完善,论证更充分,素材更详实。而且使政策制订更具理论支撑力。
第二解决了情感问题。我们首先和政府相关部门彼此尊重、坦诚相见。做到知无不言。言无不尽。其次。移情理解,换位思考。因为研究者与决策者所处的位置不同,看问题的出发点和角度也就不一样。因此我们在宏观政策的研究过程中。要求科研人员既要了解政府宏观决策的过程和程序,又要把握决策的背景和动因。再次,做到在彼此悦纳、欣赏的基础上进行合作,找到共通的话语系统。
比如,社会上对待独立学院和公办名校办民校的政策众说纷坛,莫衷一是,但我们在对这一问题研究时。首先作了换位思考。了解到政府出台这一政策的目的是要集聚社会和教育的优质资源,做大做强我国的民办学校。只是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存在种种不规范的行为。有鉴于此,我们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撰写了《规范公办名校办民校行为,培育教育公平竞争环境》的报告。既肯定了这一政策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又指出了其在执行过程中出现的种种问题,进而提出了对策建议。文章被全国政协办公厅以专报形式呈送国务院。陈至立国务委员阅后做了批示:“此件所提问题确实存在。分析十分透彻,建议中肯。请教育部阅研,结合调查研究,制定相关政策措施。促进民办教育发展。”
第三解决了行动策略问题。政府的宏观决策问题牵涉面广,既要视野开阔。关注复杂的教育现实;义要高屋建瓴,有较高的理论水平,方能提出一些新的思路。这就对科研机构和科研人员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在总结多年科研经验的基础上,我们形成了一些自己的行动策略。
一是“动脑”。要有强烈的问题意识,有了问题才能找到研究的课题,才能敏锐地捕捉到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关注、社会关心的教育热点和难点,并善于通过思辨和实证的方法来加以研究。
二是“动脚”。即公共政策研究不能仅靠拍脑袋、抄文件、闭门造车,而是要深入实际,通过调查研究掌握第一手资料,形成有血有肉的研究成果。
建所十年来,我们受国家和地方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委托,赴全国许多省、市和上海各区县进行调查研究,先后写出了大量受到领导高度重视的调研报告。仅举一例,2002年6月1日新华通讯社发表《河南一些农村兴起私立小学》内部参考消息、引起了陈至立等领导的高度重视,受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委托,我们所组成课题组,赴河南以记县和鲁县为重点,实地走访了8个乡、各种类型的民办私立学校,还深入到学生家庭了解情况,在广泛听取各个方面意见的基础上完成了《关于河南省一些地区私学兴起情况的调查报告》、陈至立同志对此报告给予了高度评价。并做出厂批示:“调查深入、材料真实、分析实事求是。建议摘发《调查研究》。”
三是“动手”。我所集聚了一批既能撰写科研论文,又能从事公共政策研究的科研人员,公共政策的研究成果不同于理论文章。不能像老太太的裹脚布又臭又长,既要有观点、有素材、建议准确、具有操作性,又要言简意赅地加以表述。
四是“动口”。为—厂形成良好的学术氛围。我们所通过每年独立和合作举办“教育新视野”和“民进教育论坛”等研讨会。通过每月开展的“学术星期三”活动。为科研人员搭建学术探讨的平台4L他们充分交流、分享、撞击,并在此过程中产生思维的火花。
我们所承担和参加的一系列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委托的课题,诸如“中国民办教育立法研究”、“中国教育与人力资源问题”、“中国民办教育绿皮书”、“中国基础教育办学体制改革新进展”、“中国民办教育发展规划”及“我国教育服务产业的实践与探索”、“上海市民办教育的地方立法框架”、“上海市民办教育发展规划”、“公办转制学校的调查与政策走向”等都集中体现了科研工作与动脑、动脚、动手、动口相结合的重要性。仅以我们所参与研究和起草《民办教育促进法》的工作为例。首先我们结合民办教育立法研究开展调研工作。先后对北京、上海、浙江、广东等九省市民办教育进行考察。并完成若干份调研报告,对我国民办教育的发展形成了一个比较准确的印象,对存在的问题及未来走向有了比较清晰的认识和准确的判断。其次举办了全国民办教育发展研讨会.根据与会代表的发言,我们采用实录的方式,织成四篇对话。编撰出版了40万字的《聚焦民办教育立法》一书,并在此基础上。完成了《民办教育立法意见提纲》。再次。参与《民办教育促进法》的修改和定稿。一方面我所有关同志应邀赴北京参加有关法律条款修改的讨论,另一方面,我所受全国人大教科文卫委员会委托承办《民办教育促进法》的定稿会议。由于我们为民办教育立法工作付出了心血和汗水,受到了全国人大教科文卫委员会的通报表扬。
二、努力为学校的改革和发展服务
作为教育研究的机构,如果脱离教育实践,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因此,我们在‘顶天”、为政府的宏观决策服务的同时,还努力做到“立地”,即贴近学校、贴近师生、贴近课堂。为学校的教育改革和发展服务。
不能不承认学校教育研究也存在着浮夸之风,表现在:一方面某些学校肤浅地理解教育理论。造成了新口号、新概念、新名词满天飞,甚至在某些学校的发展规划里就能找到当下教育理论界所有流行的新名词;另一方面是某些研究人员热衷于,“贴标签”和随意拔高式的研究,对大量生动、鲜活、富有创造性的实践探索熟视无睹。导致我国的教育既不能承接传统,又不能和世界先进教育对话。
为了改变这种状况。把理论和实践更紧密地结合起来,我们做了两方面的探索:—是设立了科研人员到学校挂职的制度,由科研人员和学校一线行政人员、教师组成研究团队,把学校丰富的实践看作是有待开发的金矿脉。通过专家引领、行动反思、案例研究等方式,挖掘各种行之有效的“经验形式”,并将其记录下来,“涓涓细流,汇成大海”。在不断研究、课题聚焦的过程中,学校的发展方向和特色也逐步得到了彰显。
以我们所主抓的两大课题为例:第一项课题是研究中西方教育的融合。为了适应教育多元化和国际化的要求,我们所的研究人员以上海西部的一家实验学校在中西文化融合的教育实践中所取得的经验为基础、深入学校,对中外校长共治、中外教师合作教学、传统的分科教学与西方的综合主题教学互补、整班授课与个别化小组教学结合等方面问题进行探索,经过理论与实践两方面的研究。不仅对学校现有的“经验形式”进行梳理和实录,而且提出了中西方文化融合的教育新模式。并在此基础上,撰写出版了《中西文化融合在教育中的探索入—书、使之成为2005年获奖丛书中的新成员,成为我国第一本研究中外教育融合的著作。
第二项课题是研究适应学生差异的教育对策。我们所的科研人员在上海的一所民办中学开展了“适应学生差异的教育对策研究”、在对学生家庭间卷及AAT测试的基础上,建立学生档案,进而指导学生制定学习计划,实施分层递进教学,开展班级民主化建设和校本课程建设。并对教师适应学生差异的教育经验形式进行记录、总结和提炼,最后将形成一本由广大教师唱主角、科研人员积极协助的经验性著作。
二是我们在学校的研究中,还注重把理念层面的文化转化为制度层面的文化。并且推动学校连续不间断的变革。一则,我们利用专家和科研人员的资源。把研究成果和学校管理人员、教师的经验、创意、行之有效的做法汇集起来,形成制度框架,编制不同的操作文本;再则,实施提案制度,通过学校的专业小组、工作坊及教职员个体为学校各方面工作的改善和发展建言献策,并将其合理化建议及时地在操作文本中女口以体现。通过。上下两个渠道,编制、修订、完善操作文本,并以此指导学校的管理和教育教学实践。十年来,我所的科研人员和相关学校密切合作,已经先后编制了近1800个学校管理的操作文件。通过编制和实施操作手册,使科研人员蹲点的多所学校在管理方面接近和达到了制度化和规范化的要求。
三、充分实施资源策略
在我们长期的实践中。非常重视两种资源的有效利用。第—,充分利用非政府资源。我们从每年取得的服务性收入中拿出三四百万元的经费,作为科研投入,为民办教育科学研究所的生存和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和保障。第二,充分利用作经济资源。我所建立了一支专、兼、群结合的科研队伍。比如,我所的情报研究家和杂志编辑部负责《民办教育新观察》、《国外私立教育快讯》、《民办教育电子信箱》、《亲子画刊》、《计算机世界—校园生活》等六种期刊资料的采编、印发工作。还承担了民办教育网站的维护。工作量不可谓不大,然而全部6个成员仅1人为教科院的编制。这充分体现了我们“小机构,大网络”的特点;另外我们还依托民办教育专业委员会和民办中小学协会。发挥群众性、学术性和行业比组织的作用。民办中小学协会建立了由专家、老校长、举办者、管理部门和中青年教师等5个工作委员会和政策法规、教育研究、人力资源、产业发展及秘书处等5个职能部门构成的组织体系。尽可能覆盖民办教育研究和工作的领域:最近内民办中小学协会牵头。我们所的研究人员参与分别对影响民办教育生存和发展的四大瓶颈问题,诸如即将开征的民办学校所得税、民办学校教师的身份、公办名校办民校、公共财政经费对民办学校的资助等进行研究。已经形成的各类专题报告受到了政府各省关部门的高度重视。这些都是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延伸研究机构作用的有力明证。社会资源好比—张网,网上有许多点,这些点代表着企业、事业、社会团体等不同的让会力量。实施资源策略就是要充分利用网上的这些点。并使得点与点之间形成联系。拓展研究机构的新空间。
当前,我国教育机遇与挑战并存。教育科研事业可以说是“生逢其时”。特别是党的十六大把营造“和谐社会”作为全向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之一提出来,上海市委、市政府明确上海教育要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在市场经济发展的过得中与教育有关的各行为主体关注教育、投资教育、参与教育的积极性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激发。社会和家长对优质教育资源的需求也日益提高。这些都对教育的发展提出了新课题。可以说今天的教育改革已经涉入了“深水区”,进入了攻坚阶段。有许多重大的、关乎全局的课题;需要政府部门、科研机构来协同攻关。
科研机构作为—个学术共同体,其基本价值就体现在它的新发现和新思想上,其使命是要遵循一定的规定性和逻辑,吸引一大批对研究具有浓厚兴趣和能力的人参与其中。这是研究机构的魅力所在。也是其发展的内源性动力。
我们相信,在上海市政府、上海市教委领导的关心和支持下,上海的教育科研机构一定能在发展中不断走创新之路,并实现其无愧于这个伟大时代所赋予的使命;上海的教育科研事业必将迎来美好的春天,上海的教育科研成果必将呈现出繁花似锦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