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生活质量区域性监控提升的实践与思考
上海市静安区教育学院 王俊山
摘要
中小学生的学习生活质量日益受到关切,也成为基础教育改革的敏感话题。
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促进学生的健全发展是一个重要的课题,需要来自理论与实践的研究与突破。作为上海市的中心城区,静安区对这一问题进行了探索,从学生学习生活质量调查入手,进而扩展到对学生学业效能的监控。经过持续的调查,从整体上把握了中小学生的学习生活质量状况,并为区域提升学生学习生活质量和学业效能提供了路径,也获得了许多有益的借鉴与启示。
一些研究表明,中国大陆学生每天的课外作业时间与国外同类城市相比近乎翻倍,睡眠不足的发生率达71.4%,因“喜欢学习”而上学的学生不到10%。这些数字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中小学生学业负担沉重的现状。
以往人们在学校教育实践或探讨中,常忽视学生学习生活过程与教育过程的区分,以教育过程取代学习生活过程。当代我国社会与学校教育变革的发展,将生活问题引进了学术研究,学生学习生活也进入了教育研究的视野。从关注学生学习转向探讨学生学习与生活的全部,体现了关注学生全面发展的趋势和要求。 学习生活是指与学生学习相关的各种物质或非物质的载体及其体验。学习生活质量是指学生学习生活的水平高低状况,既包括客观指标(如作业时间,资源数量等)的多少状况,也包括主观指标(学习兴趣、课堂体验等)的高低状况。它是学生学习生活状况最集中和最核心的反映。通过文献研究和实证分析,我们最终确立中小学生学习生活质量的四个考察维度:学习负担的承受度、学习过程的愉悦度、学习环境的和谐度、学习资源的丰富度,以此作为衡量学习生活质量的指标。
以下拟结合静安区学习生活质量监控实践谈一下我们的探索与思考。每一个部分都从问题——行动——成效来讲,最后展示我们对这个问题的思考。
一、揭开学生学习的另一面——学生学习生活质量调研解析
(一)问题:如何用实证资料说明办学成效?如何回应代表关于负担的质询?
(二)行动:
1.调查对象扩展
以一所学校为点开展调查,调研对象逐渐拓展到两校、全区小学以及全区的初中和小学(辐射状扩散)。
2.调研内容完善
我们从起初的“三领域”内容框架,即学生在校学习生活的现实状况和感受、学生校外学习生活的现实状况和感受、与学习生活密切相关并且影响学习生活质量的有关内容,逐渐发展到目前的“四要素”结构框架,即第一,学习环境的和谐度:主要指学生所处的人际交往环境状况;第二,学习资源的丰富度:主要指学校、社区、家庭等所拥有的教育资源提供状况;第三,学习过程的愉悦度:主要指学生课堂学习和课外学习的过程状况和感受;第四,学习负担的承受度:主要指学生课内外作业量、考试压力以及课外补习等状况。同时根据这四个要素形成了十六个指标。
3.加强分析反馈每次学习生活质量调研均形成专题的调研报告,向教育行政、业务机构、学校进行反馈。
……
点评:学习生活质量区域性监控提升的实践与思考
嘉义大学教育行政与政策发展研究所 叶连祺
这项研究的主要特色是系统化做一个探讨。先从学生的学习生活谈到定义和四个要素,这四个要素完全聚焦在学生角度,我自己来看,其中系统的概念是输入、处理、输出和环境这四个环节紧扣在一起。这是一个不错的做法。第二是,生活品质还不够,它只是一个过程,家长还要看结果。他提出了两个架构,是很好的理念。他还评价的架构从评量分析回馈,这是谈品质,符合PDCD,PCSA的架构。台湾主要着重学校效能,大规模的研究很少,据我了解,台东县做了六年,最近还在持续做数学、国语等方面,应该是小五,小六、初一初二初三。
第二光从调研结果还不行,还要落实在政策结合部分。这部分有结构化的做法,值得台湾参考。台湾的调研一般是做完了送给行政机关,摆在橱柜里永远不看,因为做的结果与他们想的不一样。有些有这样的情形。它的系统化的步骤值得参考。
最后还有一个行动,这个行动值得台湾参考。台湾很少有区校联合,乡镇跟学校之间的关联很低。静安区这种做法值得台湾作为参考。
接下来从二次分析角度,我试着做一些合并,提出一些想法。
第一,考试压力在小五和小六有个比较大交叉。小六和初一时候有急剧上升和急剧下降的现象。另外在睡眠时间(方面也有这种现象)。所以,我提出小五和小六,小六跟初中是不是课程衔接的问题?台湾调研发现,小五课程比较简单,小六像数学比较难,学生就卡住了。小六到初一时也有一个难关。这里也存在类似的现象,所以我提出静安区在做课程衔接方面是否有一些措施?具体的说,就是课程份量和内容是不是做简单化或者浅化。
另一个发现,教师提问的部分也发现一个类似交叉的突然变化。小五和小六突然有一个陡降的样子,6人以上和2人以下这部分也有一个交换的情形,在对老师的对待方面也有一个急剧上升或急剧下降的现象,刚好都在小五和小六,这可能跟他身体的发展时期有关。这可能是学生有难关的地方。
另外一张表,即学习资源部分,若把上面两个合并来看,也会发下8、9年级有一个分离的现象。我们发现小五和小六是一个关卡,小六和初一是个关卡。王主任报告里,后来改革策略着重在教学部分,没有牵扯到课程内容的改造的部分。这值得我们思考。因为台湾发现有这样的问题,所以有课程衔接的辅导。
接下来,因为我本身学行政,比较好奇。持续三年的调研结果资料库是怎么运作的?台东现在也在持续做,很多研究生论文用这个资料,也发现一些可以改造的现象。
另外,静安区教育学院和教育局形成了一个教育改革的双轮。台湾也有这样一些结构,教育局有什么难题,就交给智库来解决。但这之间是不是有智库提出的想法太过前卫,教育局是不接受的。那么他们之间是怎么搭配的?会不会是双轮,但是各走各的?就是说教育学院做自己的调研,教育局还是做自己的,静安区是不是有这样的困扰,这是我感兴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