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阅读

当前台湾高中职道德教育的危机与因应策略之研究

发布者: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 日期:2014-12-2 15:06:00 人气:

国立嘉义大学教育学系所教授
英国剑桥大学访问学者 姜得胜


摘要

本研究主要目的,旨于探索台湾自2001 学年度起正式推动「九年一贯课程」,删除其前国民中小学课程中的「道德教育」相关科目后,当前学生「道德认知基本素养」的表现。

冀期达成主要研究目的,首先采用文献分析初步验证「道德」相关研究之重要性,并以哲学思辩切入厘清人类伦理道德规范之本质;进而采自编之「日常生活道德认知基本素养调查问卷」,以台湾云嘉南县市高中职一、二年级学生为施测样本,随机取样六所学校,共154 班,总共抽测样本6244 份,无效样本578 份,有效样本5666 份,进行初步统计,探索高中职学生,对于中华民族核心伦理道德「四维八德」之认知基本素养。

研究结果发现,受测学生表现极为不佳,于有效样本中,有2609 人(46.05%)不知「四维」的名称,有5040 人(88.95%)不知「四维」的意涵;至于「八德」则有3067 人(54.13%)不知其名称,有5322 人(93.93%)不知其意义;当前台湾高中职道德教育之危机,可见一斑。

面对当前台湾高中职「道德教育」之危机,根据前述研究结果,乃从家庭、学校、社会与政府此四层面提出合理性因应策略如下:

(一)、家庭层面:主要策略为父母以身作则,进而需建立家庭生命共同体伦理观、营造学习型家庭氛围,同时需合理辅导子女交友、上网时间与用途,俾以发挥家庭之伦理道德教化功能。

... ...

点评:当前台湾高中职道德教育的危机与因应策略之研究
复旦大学 教授 高国希


姜教授这篇文章非常规范。首先从概念的界定、厘清开始,详细讨论了几个概念,提出我们的道德教育是培养“有教养的人”,并引用学者的话进一步解释为对生活中的道德问题做出智慧的判断。

道德绝不仅是学科传授的知识,肯定是一种智慧,实际上是根据价值的要求,结合个人的情境,而做出的自己的判断和推定。从这个意义上讲,德育也好、礼义廉耻也好,这样一些道德难题的解决,不可能是一种道德规则的汇编,一个十几岁的孩子把道德规则背的滚瓜烂熟,当你遇到道德两难问题向他请教,他能根据道德规则推出一个道德权威吗?恐怕不能。因此,道德是一种智慧。但是这种智慧要有一个落脚点,不是一个凭空的顿悟,敏锐的判断力要立足于丰富的知识。所以,姜教授是从道德认知出发,看看现状,几所学校的学生对道德到底了解多少?调查的结果是如此让人难堪,将近90%的人居然不知道礼义廉耻的涵义是什么?台湾对中华传统优秀文化的继承一直做得比较好,但是现在竟然也出现了这样的情况,大陆现在也非常强调要加强对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在思考道德教育到底应该从哪里开始。

德育尽管不是以知识作为全部的目的,但肯定要以道德认知作为最起码的起点。如果连它是什么都不知道,如何去做判断?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对学生来讲,从道德认知、从基本素养开始(教育)是非常重要的。当然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就是知和行的统一。现代社会的发展由于多元主义的兴起,使得人们没有一个尊崇的中心,后现代主义就是对中心的瓦解,这样就带来一个很大的问题,作为社会,作为一个共同体,如果没有一个统一的、凝聚在一起的价值力量的话,这样的社会可能就是一盘散沙。

道德认知从什么开始教呢?这就涉及到道德教育的问题。我在大学里从事道德教育,我们感觉(到大学再教)可能已经太晚了,一些最基本的东西在中小学阶段就已经形成。姜教授从道德教育、从家庭入手(提出应对策略),家庭也确实面临着挑战,在大陆,80后家长本身作为独生子女,在性格、合作意识上就比较差,如何去教孩子?在台湾面临的是离婚率的问题。在学校里面,道德教育的学科没有了,但如果没有一个专门的学科来教这些,而是名义上通过其他学科去渗透、推进的话,很可能实际上是架空和取消了。上海也在做各个学科中的德育内涵的挖掘,一种说法是“主渠道”和“隐性课程”,显性的和主渠道如果丢掉的话,可能是会有问题。从这个意义上,姜教授的报告给我们提供了很好的启发,呼吁政府开设正式的课程,而大陆现在有正式的课程,如何让学生真正有所收获,在各个方面有道德上的促进和成长,这是我们面临的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