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品德教育成功因素是什么
嘉义大学教育学系 吴焕烘
嘉义县鹿草国民小学 黄香颖
摘要
本研究旨在探究品德教育的基本概念意涵,建构影响国民小学推动品德教育的关键成功因素,并分析出相关因素之权重探究可行的策略,为相关单位在推行品德教育时之參考。为达上述目的,本研究采用「德怀术」问卷调查法作为主要研究法,并运用AHP层级分析法建立国小推动品德教育关键成功因素之权重体系。本研究施测对象采「立意取样」,全程參与研究之德怀术专家有15 位,另选取10 位积极推动品德教育之国小老师与民间团体进行问卷调查。在25 份调查中,回收25 份,回收率达到100%。
本研究结果归纳结论如下:
一、影响国小推动品德教育的重要构面包括:1. 政府部门的政策方案;2. 学校单位的教育措施;3. 教师的品德教育素养;4. 社会资源的支持系统;5. 家庭的品德教育功能;6. 学生及同侪的品德行为。
二、影响国小推动品德教育的成功因素前五项为:1. 父母以身作则并善加引导孩子良好品德;2. 父母重视品德的养成;3. 营造良好的家庭气氛;4. 透过家庭文化资本传递品德价值;5. 教师能认同与重视品德教育
关键词:国民小学、品德教育、关键成功因素、德怀术、层级分析法
一、研究动机与目的
品德教育在台湾教育发展上一直有着重要地位。然而随着社会变迁,在自由民主风潮与多元文化的激荡中,人们的道德价值产生了转变,品德教育在社会、学校与家庭中渐渐式微。《天下杂志》于二○○三年公布的品德教育大调查中,有七成以上的国中小教师及家长认为,台湾中小学品德教育远不及十年前;有八成以上的家长老师认为台湾社会的品德越来越坏(何琪瑜,2004)。2006 年金车教育基金会发表调查亦指出,近9 成小学教师觉得当前最严重的校园问题是不尊重师道、品德教育最需加强(张锦弘,2006)。在《天下杂志》调查中受访的学校及老师一致指出,九年一贯课程改革之后,强调能力而忽略了德育(何琪瑜,2004)。
教育主管部门为响应社会各界对品德教育的期待,将「品德教育」列为未来重要施政项目之一,自2003 年起成立「品德教育工作小组」,2004 年颁订进行「品德教育促进方案」,是各县市政府及各级学校推动品德教育之重要依据,目的就是要全方位建构新世纪的品德核心价值,并能落实于学校教育中(傅木龙,2007)。为持续品德教育的推广深耕与发展品德教育,于第一期计划届满,再度提出接续的5 年计划,着重品德教育推动的优质化与永续性。期望提升家长与小区对于品德教育的重视程度,引导亲职与社会教育的正向发展。并加强各单位横向整合与联系,结合政府、学校与民间团体资源,强化社会品德教育功能,藉以增进社会各界对于当代品德的共识与实践(教育部,2010)。
在中央与地方教育主管单位意识到品德教育的重要性、拟定详细的政策推动时程之下,老师、家长无不期待教育主管部门扮演启动、协调、整合与参与的角色,和民间团体、各级学校,甚至家庭共同推动品德教育。
本研究希望能探究影响品德教育推展成效的因素,并分析出相关因素之权重探究可行的策略,为相关单位在推行品德教育时之參考。研究目的分述如下:
一、探讨影响国民小学推动品德教育之相关因素。
二、建构出国民小学推动品德教育成功关键因素之层级架构。
三、建构出国民小学推动品德教育成功关键因素之权重体系。
……
点评:推动品德教育成功因素是什么
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系 黄向阳
很荣幸受到邀请,担任2012年海峡两岸中小学教育学术研讨会“个性化教育与学校新发展”的论文评论员。因为评论任务,我有幸比各位更早地拜读到吴焕洪教授的论文《推动品德教育成功因素是什么》。我原本打算在出差北京的旅途上细读这篇论文,可是打开笔记本电脑不久电池就耗尽了。我只好在飞机上遐想:要是让我来回答这个问题,我会怎样开展研究呢?我可能得出什么结论来呢?
假使有足够勇气,我也许会像哈茨霍恩(Hugh Hartshorne)和梅(Mark A. May)那样,通过教育实验去查明影响学校德育成败的关键因素。假使条件不允许,我也许会使用“正义氛围量表”[如布鲁格曼(D. Brugaman)等人编制的《学校道德氛围问卷(The School Moral Atmosphere Questionnaire,SMAQ)》]和“关怀氛围量表”[如里克纳(T. Lickona)等人编制的《学校作为关怀共同体概貌(School as a Caring Community Profile-II,SCCP-II)》]进行测评,找出一些校风优良和校风差的学校,然后对这两类学校进行系统观察和深度调查,识别出学校德育成败的关键因素。根据我的经验,我的研究结论很可能是:推动学校品德教育成功的关键因素首先来自学校内部,其次才来自学校外部。如果一定要对各种因素的影响力进行排序的话,那么影响力大的依次是学生的参与、教师的努力、学校的领导、家庭的影响、社会环境、政府的重视与支持。
可是,吴教授的研究结论却大出乎我的意外。他在第一个层级上考察6种构面,发现小学推动品德教育成功的构面按权重的大小依次是家庭的品德教育功能、教师的品德教育素养、学校单位的教育措施、学生及同侪的品德行为、社会资源的支持系统、政府部门的政策方案。他在第二个层级上考察了27个因素,发现小学推动品德教育关键成功要素居于前四位的全部来自家庭,分别是父母以身作则并善于引导孩子良好品德、父母重视品德的养成、营造良好的家庭气氛、透过家庭文化系统传递品德价值。吴教授的研究显示,学校推动品德教育成功最重要的因素,居然不是来自于学校,而是来自学校之外,来自于家庭。这样的研究结果着实令人震惊,让我受到很大的冲击。
我试图从吴教授得出结论所依据的证据方面寻找缺陷或漏洞,但是很快就发现这是徒劳的。吴教授采用“德怀术”(Delphi Technique,大陆称“德尔菲法”),就小学推动品德教育的关键因素,向德育专家进行咨询,收集原始信息;进而采用萨蒂(T. L. Saaty)发明的“AHP层级分析法(the analytic process)”,将专家所提及的影响力量分成两个层级(第一层级含6个构面,第二层级含27个因素);在此基础上设计正式的问卷,将所确定的27个因素进行两两配对,以九点式利克特量表(Likert scale),让德育专家及一线教育工作者对每对因素的重要性进行比较。吴教授利用问卷调查的结果建立了一个成对比较矩阵(pairwise comparison matrix),从中求取各层级各要素的权重,并对其一致性进行检验。如此严谨的研究所取得的数据可信,基于可信数据的结论可靠,至少比我在飞机上天马行空拍脑袋想当然所想出来的观点要可靠得多。
这篇论文最令人敬佩的还不是它不同于习见的结论,而是它的方法。它向我们(特别是大陆同行)展现了什么是研究,使我们懂得连“推动品德教育成功因素是什么”这样的问题也可以用科学的方式加以研究和回答。所以,我要向论文的作者吴焕洪教授致敬!
最后,我想提出两个疑问,继续表达我对吴教授这篇论文的敬意。我的第一个问题是,本文如果不仅以德育专家及一线教师为咨询和调查对象,还征询学生及其家长的看法,所取得的数据和最后形成的结论会不一样么?教育工作者认为学校推动品德教育最关键的成功因素不是来自于学校,而是来自于家长和家庭,这是不是一种悲哀或讽刺呢?如果这篇论文的结论真实可靠的话,学校德育的主导力量究竟是谁呢?学校德育是不是应该家长说了算呢?我的第二个问题是,如果将调查的对象拓展到中学,研究的结论会不会有所不同呢?譬如,在现有的研究结果中,同侪影响的权重不大,排名靠后,中学也是如此么?随着年段的升高,那些影响学校德育成功的关键因素的权重会不会发生一些有趣的变化呢?
请吴教授海涵,以上不是对现有研究的质疑,而是对进一步研究的期待。